环境心理学和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人文科学。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到情绪。因此,作为一名室内设计者应该对环境心理学有所涉猎。我们从一般的家居生活来看,有哪些部分是与环境心理学所探讨的东西有关呢?每个人一天之中的情绪变化,会随着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早上他进入办公室,便显得很严肃的样子,因为办公室环境和布置造成一种竞争的情境,使他的整个情绪都会严肃起来。
他的个性与表现,事实是被这个环境所左右。等到他回家,进入厨房,会有另一种情绪。在客厅又会受到客厅环境的影响。等到他在饭桌或是卧室或是在儿童房陪孩子嬉玩时,所有的情绪都不一样。
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这个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他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好的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掌握每个空间的用途及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厨房是用来工作的,客厅应该是休闲的。只有根据人对环境所产生的行为方向作设计,才不会失去设计的意义。
在环境中,有许多元素会使人产生错觉,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在室内设计中就常常利用这种错觉,使小房间看起来很大,矮屋顶看起来较高。这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家具的摆设外,颜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比如说:书房、办公室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所以大部分的书房与办公室都会采用一些白色、灰色、黑色,尽量采用中性色彩,减少环境的存在感,增加工作或阅读的效率。相反的,儿童房却要表现出亲情之间的温暖、互励,彼此可以感觉很轻松的环境,因此就比较适合使用一些暖色彩,像金黄色、浅蓝色等。
以客厅而言,则依其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经常正式待客,希望能表现出主人的威望,客厅就应该采用一些较为稳重的色彩。若是一般年轻人的客厅,用来招待好朋友、聊天喝茶用的,客厅就不能给人大而笨重的感觉,选用色彩庄重的沙发家具反而不恰当,而应采用亲切的颜色,较小的家具。选择之前应先考虑自己的生活情况,不要一味地交由设计师摆布。
颜色引起感官刺激。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把卧室装潢得很浪漫,浪漫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些人喜欢将卧室设计成桃红或酒红色,甚至紫色。一般而言,红色容易带给人激动和兴奋。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地方,心跳应该平缓,情绪应该平静、轻松,如果你用一个红色的色调布置,一进房间就会使人感觉到激动,有一种兴奋的气氛,怎么能休息好呢?
形状也会调整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予人压迫及危险的感觉;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而高达,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降低沟通效果。不同的设置都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总之,环境心理学同室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将空间设计得尽善尽美,一定要了解环境心理学理论。
乡土建筑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摘要: 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确立既复合中国特殊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就此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究其原因,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认真考虑分析,才能够建立科学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这也正是本文遵循的逻辑关系和方法论。理论的关键点便是吸收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本土文化特征的传统向当代的转型关键词: 生态环境 建筑文化 乡土生态建筑
一、对中国建筑与环境现状的分析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困境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现状
⑴是社会现状带来的一种环境方面的恶性循环。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既不断积累文化,也不断积累问题、人类文化既光辉灿烂,也同时附有盲目、落后的消极面。人类积极的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文化实践,同时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
生活条件日渐提升。生活的改善与经济更高速发展的要求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但这种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构成经济发展带动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营造,而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隐患,一个恶性循环链。在经济的急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西部荒漠化导致华北的沙尘暴;人们终于感受到用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设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事关重大。
⑵经济全球化引发的资讯爆炸与科技共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极速蔓延。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后殖民化主义”现象。既中国人的艺术、衣食住行甚至思维方式沦为西方文明的附庸。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正以惊人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牛仔裤、T恤衫、可口可乐正成为年轻人的必须品。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显的如此陌生。
中国的当代文化的“不自主性”与传统本土文化的迷失。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突出的状况是粗制滥造的“包豪斯式”建筑遍布,格调低俗的“伪欧陆风情”“新中国建筑”的泛滥。可以说,中国的当代环境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寻求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
2、 建筑与环境艺术现状
⑴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
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
但在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后,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观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观念,实为背弃大自然的概念。此概念指导下的营建同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西方在二战后,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但其属于高技术的生态方式,投入的成本极高。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是很不适合的。
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使得在中国随处可见“混血儿”的诞生。处于“国人食之无味,洋人见之可笑”的尴尬处境。
⑵传统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
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却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往往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而随着媒体传播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己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易于形成局部的有利小气候),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保护它,使之能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种建筑强调的环境观正是当代设计所缺乏又迫切需要的,而它的理论来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系统自然科学。
由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完成中国当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的科技与材料及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所展现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的契合。
二、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
1、1、风水术概述
中国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诚如上文提及到的,即为系统的“风水术”。探求“风水术”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的。此外,风水术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反映,与中国的道教、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想——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2、乡土建筑环境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概念。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Ian L.mchang)所说,生态建筑学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思想与方法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从生态角度讲,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答辩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将由风水术生发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其中的环境观对当代建筑环境具有指导意义。集中在两点:
⑴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其中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也正是西方传统设计概念指导下,偏重于人而忽略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设计需要接见和自我修正的理论。
⑵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 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古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中国广大的地域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
3、乡土建筑环境观对西方建筑学的影响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 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展,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当代建筑思潮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来比较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与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建筑环境设计起步较晚,而西方设计所经历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必将是中国所要面对的。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尽早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以风水术中科学的环境观加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上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
乡土建筑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摘要: 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确立既复合中国特殊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就此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究其原因,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认真考虑分析,才能够建立科学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这也正是本文遵循的逻辑关系和方法论。理论的关键点便是吸收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本土文化特征的传统向当代的转型关键词: 生态环境 建筑文化 乡土生态建筑
一、对中国建筑与环境现状的分析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困境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现状
⑴是社会现状带来的一种环境方面的恶性循环。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既不断积累文化,也不断积累问题、人类文化既光辉灿烂,也同时附有盲目、落后的消极面。人类积极的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文化实践,同时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
生活条件日渐提升。生活的改善与经济更高速发展的要求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但这种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构成经济发展带动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营造,而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隐患,一个恶性循环链。在经济的急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西部荒漠化导致华北的沙尘暴;人们终于感受到用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设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事关重大。
⑵经济全球化引发的资讯爆炸与科技共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极速蔓延。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后殖民化主义”现象。既中国人的艺术、衣食住行甚至思维方式沦为西方文明的附庸。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正以惊人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牛仔裤、T恤衫、可口可乐正成为年轻人的必须品。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显的如此陌生。
中国的当代文化的“不自主性”与传统本土文化的迷失。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突出的状况是粗制滥造的“包豪斯式”建筑遍布,格调低俗的“伪欧陆风情”“新中国建筑”的泛滥。可以说,中国的当代环境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寻求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
2、 建筑与环境艺术现状
⑴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
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
但在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后,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观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观念,实为背弃大自然的概念。此概念指导下的营建同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西方在二战后,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但其属于高技术的生态方式,投入的成本极高。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是很不适合的。
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使得在中国随处可见“混血儿”的诞生。处于“国人食之无味,洋人见之可笑”的尴尬处境。
⑵传统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
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却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往往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而随着媒体传播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己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易于形成局部的有利小气候),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保护它,使之能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种建筑强调的环境观正是当代设计所缺乏又迫切需要的,而它的理论来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系统自然科学。
由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完成中国当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的科技与材料及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所展现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的契合。
二、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
1、1、风水术概述
中国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诚如上文提及到的,即为系统的“风水术”。探求“风水术”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的。此外,风水术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反映,与中国的道教、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想——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2、乡土建筑环境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概念。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Ian L.mchang)所说,生态建筑学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思想与方法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从生态角度讲,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答辩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将由风水术生发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其中的环境观对当代建筑环境具有指导意义。集中在两点:
⑴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其中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也正是西方传统设计概念指导下,偏重于人而忽略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设计需要接见和自我修正的理论。
⑵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 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古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中国广大的地域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
3、乡土建筑环境观对西方建筑学的影响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 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展,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当代建筑思潮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来比较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与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建筑环境设计起步较晚,而西方设计所经历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必将是中国所要面对的。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尽早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以风水术中科学的环境观加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上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 写的和好,谢谢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多些理论的东西,我觉得理论才是灵魂呢 顶啊顶哦!!楼主辛苦! 好我顶 谢谢~~ 好东西,谢谢分享。。。。 ding ni顶你下啊
学习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