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zi3 发表于 2009-10-28 20:05

色彩调和理论5

2.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相互排斥现象。刺激的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PPP质的感觉向对应方面发展。当我们用色彩构图时,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同一灰色在红底上呈现绿味,在绿底上呈现红味,在紫底上呈现黄味,在黄底上呈现紫味;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底色上呈现补色感觉。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青;红与绿并置,红显得更红,绿显得更绿;各种相邻的色在交界处,对比表现得更为强烈。(参见彩图39、40、41<下>、61)由此可见,色彩同时对比可得如下规律:
a、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色更艳,灰色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色更冷,暖色更暖。
b、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地位。
c、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艳度同时增加。
d、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e、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如果一色包围另一色效果更为醒目。
对同时对比的效果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其加强或抑制。
加强的方法:
a、提高色彩的纯度;
b、使对比色建立补色关系;
c、运用面积对比。(即色彩集中而不分散)
抑制的方法:
a、改变纯度,提高明度;
b、破坏互补关系;
c、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图21)
d、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如:橙地上配青灰能扩大同时对比作用,橙地上配黄灰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图21现象:在每四块黑方角相对空白十字中心有灰色影子。
解析:原因是黑方块每黑边把间隔的空白地带向更白色度推。这样使得白十字中心无黑色对比,显得十字左右上下,横竖都比它亮,故使中心显得灰。
图22现象:四黑白序列接近处显得较深与较浅的若相接较深一边显得亮些,较浅一边显得深些,似乎涂得不均匀。
解析:原因是相接处较深的将较亮的向亮处推,较亮的将较深的向深处推,故得如此现象。
图23说明:在色轮中邻近色A与B相并置,A将B向B′处推,而B将A向A′处推。互补色A将B″向B′′′处推,而B″将A向A″处推,这是色相的同时对比。
在孟氏色立体任一色相系列中,C与D并置,C将D向D′处推,D将C向C′处室内色彩第二节 色彩的分类与特PPP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以内的对比称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对比。3°~5°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5°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属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用这种办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高短调、高中调、高中短调、高中长调、高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高短调、中低短调、中长调、中高长调、中低长调、低短调、低长调、低中调、最长调等16种:以下略举9种(见图4;彩图16~18)
一般来说,高调明快,低调朴素,明度对比较强时光感强,形象的清晰程度高;明度对比弱时光感弱,不明朗、模糊不清。明度对比太强时,如最长调,有生硬、空洞、眩目、简单化等感觉,而且有恐怖感。(参见彩图1~15)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三属PPP或三特征。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每种波长色光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依色散可分出色相的序列关系,即红、绿、蓝(蓝紫)三原色加间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并可在色相环中细分为
(2)纯度: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加入无彩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说明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
无论投照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愈宽,色光的明亮度愈高。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知觉度就越高。(见图3)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愈多,亮度提高愈多。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明显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黑色愈多,明度降低愈多。灰色属于反射率95%以下与10%以上的色彩,即属中等明度的色彩,黑白与不同明度的灰色,可以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
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使紫红居两端,黄色居中央,向上逐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见图5)
这种现象,通过电脑色谱即可明晰分辨,原理是:太阳光投射到大地上的七色色光中,实际上仅*其中红、绿、紫这三原色即可混合出自然界所有颜色。而这三原色中的绿色色光占50%,其余两色红光与紫光,约各占25%。但因为紫光光波短,穿透空气时形成的角度大,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蓝紫色光被反复折射在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蓝色天空。而红光光波是可见光波中最长的光波,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形成的角度小,大部分红色光波都能到达地面。所以,实际上到达地面的色光中红光比紫光要多。黄光是由绿光与红光加光混合而成。我们知道,加光混合后新产生的光,要比原两种光的任何一种都亮。其原因是:640~750纳米光波的红光与480~550纳米光波的绿光相混合时形成新的干扰波形,这些波形以不同色相呈现出来,那就是600~640纳米的橙红光,580~600纳米的橙色光,560~580纳米的黄色光,530~560纳米的黄绿色光等。而这些新产生的波形,尤其是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它们的振幅与波长之比,较红光和绿光的振幅与波长的比数都大。这就是混合后的加色光要比混合前任何一种原色光亮的原因。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青光,也是由绿光与紫光加光混合而成,所以它也比混合前的任何一种原色光要亮。这是加光混合的原理。
再看减光混合:
黄光=白光-紫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绿光=白光-红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青光=白光-红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紫光=白光-红光-绿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红光=白光-绿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这样,就形成带形色谱的“W”型,这各色的明亮次序按“W”型排列为:紫<红<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紫>紫这是纯度的同时对比。
3.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色像差”简称“色差”。通过实验可以得知各色光均有不同的“色像差”。当复色光(如白光)经过透镜折射后所成像的边缘呈彩色模糊现象,这是由于透镜材料对各种色光的折射律不同所致,故透镜对各种色光的焦距也就不同(如钻石的折光效果),而成像的位置与大小又决定于焦距的位置(即远近),所以,色像差有位置色差(亦称“纵向色差”)和放大色差(亦称“横向色差”)两种。设取一狭缝S为白光源,并先后用红紫两滤色片遮住,则因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因其光波短于红光),紫光像的位置比红光接近于透镜(位置色差),而紫光像的大小比红光小(放大色差)。人的眼球中的透光的水体、晶状体与玻璃体也是一种透射材料,当光透射时,同样有不同的折射率,焦距也有远近之差。如上所述,一般情况下,波长短的冷色光往往在视网膜前成像,而且较波长长的暖色光呈像小。波长长的暖色光往往在视网膜后呈像,而且较波长短的冷色光呈像大,故波长长的红橙色有迫近感与扩张感,而波长短的蓝紫色有远逝感与收缩感。(见图24)
由于各种不同波长的光,通过眼晶状体聚焦点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区别。光波长的暖色影像似焦距不准,具有一种扩散PPP,因此模糊不清;光波短的冷色影像具有一种收缩PPP,就比较清晰。用赫林的学说去解释是:红色起破坏作用,刺激强烈,脉冲波动大,自然有一种扩张感。而绿色起建设作用,脉冲弱,波动小,自然有收缩之感。所以我们平时注视红色时,时间一长就感到边缘模糊不清,有眩晕感。这就是破坏的原因;当我们看青、绿色时感到冷静、舒适、清晰,眼睛特别适应,这就是建设的作用。维吾尔族最喜爱在刷墙的白灰中加入少量的蓝绿色,医生总是让眼疾病人多看绿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与明度有关。同样粗细的黑白条纹,其感觉上白条纹要比黑条纹粗;同样大小的方块,黄方块看上去要比蓝方块大些。设计一个年历的字样,在白底上的黑字需大些,看上去醒目,过小了就太单薄,看不清。如果是在黑底上的白字,那么白字就要比刚才那种黑字要小些,或笔画细些,这样显得清晰可辨,如果与前面那种黑字同样大,笔画同样粗,则含混不清。某省地质馆有个板面上的文字说明,用黑色胶片,刻制黄色透光字,可能设计时是按黑字白底的效果设计的,布局饱满,笔画粗壮,但刻出来以后,由于字的透光效果,字就显得拥挤,笔画不清。这就是黄色在黑色底上面膨胀的原因。
进行各种色彩设计时,为了达到各种色块在视觉上的一致,就必须按色彩的膨胀和收缩规律进行调整。据说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条纹,开始设计宽度完全相等,但当升到空中后,感觉显得不等了,为此专门招集色彩学家们共同研究,最后才知道这与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有关,当三色比例调整到红35、白33、蓝37时,才感到宽度相等了。
4.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例一:在黑暗的舞厅中心旋转的玻璃反射球反射出红、黄、蓝、紫四色光点好像是在太空中运行的星际,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四色光点中,红、黄光点似乎近些,而蓝、紫光点似乎远些。
例二:清晨,太阳只照在雪山顶上,其他山林均处于冷灰色的晨雾之中,此时橙黄色的雪山顶显得格外近,结构清晰可辨。此时写生,万不可被这种前进感所迷惑,否则,雪山就无法推远。待太阳完全升上天空,所有的山林大地均被阳光普照,此时再看雪山,一下子被推得很远很远,此时的远近才是正确的感觉。
即便是中午看雪山,雪显得十分明亮,洁白明净,但在写生时也不可用纯白去写生,需加冷色,因为雪山离我们很远很远,在这之间有大量的空气和水分子,只要与其他景物比较即可发现。这就是色彩的透视。
例三:全山石先生带领研究生一行数人赴乌拉斯坦写生。全老师指着远处山坡上一块盛开的油菜花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看,那块油菜花地多么鲜艳,与周围环境对比是那样强烈,但又与环境是那样和谐。但你们万不可被这种现象所迷惑,如果不经过分析处理,一味地凭感觉在画面上涂上一块柠黄,那它肯定会立即跳出画面,显得不协调。”这指的正是色彩的前进与后退。
从生理学上讲,人眼的晶状体的调节,对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灵敏的。但它总是有限度的,对于长波微小的差异无法正确调节,这就造成波长长的暖色,如红、橙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如蓝、紫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从而使人产生暖色好像前进,冷色好像后退的感觉。(图24)
综合起来,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膨胀与收缩感有如下规律:
色彩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前进与后退感,膨胀与收缩感,对于使用色彩有很大影响。如:要使狭小的房间显得宽敞些,可以用后退色——浅蓝色刷墙;为了使景物背景退远些,可选择冷色;为了使近处景物突出些,可用暖色,这就是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艳远灰,近实远虚。
5.色彩的易见度 在白纸上写黄字不醒目而写黑字醒目——明度对比强,易见度高;明度对比弱,易见度低。另外,光线弱,易见度低;光线过强,有眩目感,易见度也差;色彩面积大易见度高,色彩面积小易见度低。如果当两组光源与形相同时,形是否能看清楚,则取决于形色与背景色的明度、色相、纯度上的对比关系,其中明度对比最强的对比作用最大,对比强的清楚,弱的模糊。
对比强的色有:黄/黑、白/黑、黄/紫、蓝/白、绿/白、黄/蓝……
对比弱的色有:黄/白、绿/青、黑/紫、灰/绿……
根据色彩学家测定:在不同色彩的背景上涂上5毫米直径大小的色点,它的可见距离是:
日本左藤亘宏认为:
黑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黄绿→橙;
白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紫→紫红→蓝;
蓝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橙;
黄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蓝→蓝紫→绿;
绿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红→黑→黄橙;
紫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绿→橙→黄橙;
灰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黄→黄绿→橙→紫→蓝紫。
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设计有指导作用。

恢复记忆 发表于 2010-4-19 21:23

3和4呢?

恢复记忆 发表于 2010-4-19 21:24

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色彩调和理论5

新媒体课大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