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tc 发表于 2010-4-28 09:31

关于中式风格的一点看法

一说起‘中式风格’,让我立刻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就做过的‘中式风格’。八四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式 - 湖南张家界的‘张家界宾馆’和‘琵琶溪宾馆’,为了做到原汁原味的‘中式风格’,我们设计小组深入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地貌气候和民居形式,同时还特地远赴北京和曲阜参观当时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两座建筑 - 北京由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和曲阜由戴念慈设计的‘阙里宾舍’,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深有感触。

   我是学建筑出身,本身中国建筑学就是必修的基础知识,上至梁思成、刘敦桢的有关中国建筑的所有著作(包括后来李允鉌的《华夏意匠》、童寯的《江南园林志》、王其亨的《建筑风水学》等等),下至对民居建筑的实地考察及实物勘测等等,虽然后来并没有一直从事‘中式风格’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对于‘中式风格’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的;看到近年来有不少同仁在呼吁重振中华文化,也有不少人在宣扬和创作‘新中式’,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长袍马褂招摇过市,忍不住又想说点我的看法,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什么叫‘中式风格’?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中式风格’的,但是就我所看过前辈的著作中好像并没有提到过什么‘中式风格’一词,因为中国地广人多,有56个民族,风土民情、地貌气候和民居形式各不相同,以‘中式风格’一词而概全貌似乎不太严谨,何况宫廷建筑与民居建筑也不可混为一谈。建国初期,中国建筑并没有走照搬明、清风格的复古老路,这一点从北京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这个思想也影响着当时全国的建筑设计思路。近代中国的设计师们试图走出一条属于新中国的设计道路,包括从南京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吕彦直,到后来的杨廷宝、张镈等,可惜由他们所开创的新民族风格没有延续下去而嘎然中止;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永存人间,是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的优秀榜样。

   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就形式上来说还是有着极大的区别和独特的魅力的,更不用说那些极具韵味的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这一点不知现在的设计师们注意到没有,以一个‘中式风格’是无法把这些特点和魅力全部概括起来的。另外,总是定格在明、清时期的‘中式风格’是否就是唯一的选择,明、清风格是否就能代表整个的‘中式风格’?如何将古典的‘中式风格’与现代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我总感觉现在的‘新中式’不过是简化了的‘中式风格’,并没有体现骨子里的中国文化,基本上还是很肤浅的理解,至少我就看不出内蒙的‘中式风格’和广东的‘中式风格’有何明显的不同。

   说到‘中式风格’,不得不说到‘风水’。过去的堪舆(风水),主要还是针对阴、阳二宅的选址和定位而为人服务的。事实上,堪舆的最初原理不过是源自于人类对于生殖崇拜的古老文化,这一美好而基本的生存愿望,目的都是为了生衍繁殖、生生不息,着重于大环境的选择与改善;不像现在大环境改不了,只有在小环境里面做文章了。这些都是设计师需要认识和了解的文化内涵和本来面目,绝不能人云亦云、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如果掉在唯心的枯井里出不来,‘中式风格’也只能够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了。作为设计师需要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绕了一大圈,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寄望新一代的设计师中间能够出那么一、两个愿意实实在在做学问的人才,把中国建筑的学问认认真真地研究一番,从中整理出一些各具特点的‘中式风格’,特别是要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特色的‘中式风格’,这才是‘中式风格’的真正出路,这也才是具有中国特色、并引以为豪的‘中式风格’。你看人家美式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式样,现在已经演化出了诸如海岸风格、南方风格和西部风格等等,是否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呢?有志于做‘中式风格’继承人的同仁们,至少应该去北京饭店、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等这些经典的新中国建筑里面老老实实地参拜学习,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不小,也一定会对‘新中式’有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老前辈们在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方面已经作出了里程碑式的榜样;任何有一点美学常识的人,只要把前辈的作品与现在的‘中式风格’作品摆在一起,差别一目了然,已经不需要我再啰嗦什么了。

比jay 发表于 2010-5-3 13:57

有点提示,

hualguo 发表于 2010-5-3 21:00

没图

hualguo 发表于 2010-5-3 21:00

看法不错

决不投降 发表于 2010-7-4 11:23

中式,其实就是适当用点中国元素就得了。并由此产生无穷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中式风格的一点看法

新媒体课大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