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官网-设计师互动平台 

私密性回归—包裹式住宅

2010-6-23 07:25| 发布者: 完美流线| 查看: 4247| 评论: 0|来自: 中国室内设计联盟

原始人类的居所,大部分都仅仅有单独一间,遮蔽简单。但是随着发展,这样一种内部开敞的居住模式逐渐消陨了。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吧——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特征的比较确认;随着人逐渐脱离动物的蒙昧,同时丰富起来的还有人的心灵与头脑。具有保护私密性的外墙的出现,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遮羞布,它的存在还能防止人的灵魂被偷窥与打搅。人们喜欢将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和这讨厌的"城市"——残酷的生存环境、杂乱无章的街景、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光怪陆离的花样——隔绝开,作出抗拒的姿态。然而另一方面,媒体对生活的无孔不入,久而久之,已使人们从最初的惶恐转为安之若泰。人们习惯了大明星小人物在电视上谈论自己的家长里短,习惯了在超市、银行、电梯等场所被人直接、间接地监视。曝光不再可怕至少不再新鲜;对电子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而言,它犹为自然,甚至让人不无向往,因为可以乘机出风头。

 

私密性回归—包裹式住宅1

 

私密性回归—包裹式住宅2

 

私密性回归—包裹式住宅3

 

私密性回归—包裹式住宅4


  但是,事实上,关于家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脱离。正是由于这一脱离,人们才从公共领域退回到家庭中,进而产生将家庭结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并在家庭成员间建立起感情的纽带。”换言之,只有具备了“从公共领域撤退”的前提或“为的是从公共领域撤退”的潜台词,人们才会注意到或发明出让家庭获得个体意义的“感情的纽带”。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现代社会住宅私密性的回归。这一点在日本传统独立住宅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日本住宅往往基地狭窄,与街道和邻居距离非常近。因此,住宅的私密性往往难以保证。但是,日本地域文化特点又决定了居民热爱与自然接近。保证住宅私密性的同时,又能带来美好的室内外空间,成为建筑师的挑战。

123下一页

路过
2

学习

难过

搞笑

愤怒

垃圾

一般

很棒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高清图片

最新评论

加微信群

只欢迎设计师加群,做广告的一律不允许,加群请先加微信:snsjlm0

官方微信

关注微信锁定精彩,每日推送精选案例或资讯,公众号:snsjlm!

我要设计

如您需要设计,免费为您对接最适合您的设计师,电话:15011229364!

奖项证书

打通协会设计认证通道,提供证书申报服务,微信:13436879894!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