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am 日本——世界地壳运动最频繁的区域,宝冢——有着很多坡度地形的区域,日本京都EASTERN DESIGN OFFICE就在这个复杂的地块上凭空建造出起航的“轮船”。 EASTERN DESIGN OFFICE由两位成员组成——中村安娜与神乃太阳(AnnaNakamura and TaiyoJinno)。2000年初他们曾参加过天津和国内其它城市的建筑竞赛并获得成绩,2005年后专攻日本国内设计私人住宅。 初见这个房子,脑中会闪现“飞扬跋扈”的概念。通常山坡上的小别墅总是很有风情,或是融于自然之类的小木屋。但以这个角度而言,它则是一反常态。 山的材料 户外的山体是将斜坡打桩后形成的土堆。土丘表面以一种名为“Kansui”的粉碎大理石为原料。粉碎大理石闪闪发光的白色表面强烈地折射着光线。这里有两个白色的山体。住宅处于白山的顶层,远景看上去更像是白色山浪中的甲板。其中一座白山在功能上是建筑的结构支持,而另一座山对浴室起遮蔽的作用。两座山体同样被设置入住宅的起居空间。 甲板的结构. 钢筋承担起顶层的构架,底层则由加固水泥进行加固。处于顶层你有身处船体甲板的感觉,这正是建筑师要展现的建筑体感,而半隐式的墙体更是叫你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从北面公路进入住宅,一个14米宽的跨度,16.5米x3米的户外台地营造一种身处流动景致的通畅感,而这就是我所称之为的甲板。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师采用了两种不同方案。桁架的改造以及采用弧形结构隐藏建筑中突出的某些结构。外观上确实看不出有哪些不同,但实际上,设计师是对北面墙体进行了水平切口处理后再嵌入桁架,这与建造桥梁结构方式很相似。桥梁在建造过程中会对上层部分作水平切口处理,当有这种结构隐藏在龙骨之后,就能将桥的基面浮于空中。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会产生柱形豁口,设计师专门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弧形立面作隐匿处理。建筑上的弧形与山体的弧线型相呼应,弧形被反复上演,给设计营造波浪感的幻想空间。 两个水平的屋檐 上下两层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同。上层是设计室,下层则是兼具公共空间的居住空间。由于空间的存在形式在需求上是不同的,因此在结构上也不同。上下两部分统一为一个整体,山体的弧形衔接院子的弧线设计。整个建筑有两个很薄的铁质屋檐:顶层的为14米长,而底层则16.5米,铁片的厚度仅有9毫米。两个屋檐笔直的边线强调出建筑向两边水平地进行无限延展,这样能够消减人们对房屋建造在斜坡上的感觉。 大胆的表达 这所建筑使用了特别的立面表达,从而使室内景观变得出人意料。从侧面看,建筑大胆的外观与内部传统的地板铺陈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面向公路的简洁的弧形围墙将室内完全隐蔽,给人一种神秘感。 这种手法与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的房屋相似,当房屋沿着坡地倾斜,房间通过屋顶上的巨型玻璃开窗与周围环境形成互动时,建筑的复杂性才徐徐体现出来。15厘米厚的混凝土承重墙和10厘米厚的带棱纹的水泥板让房屋的建造变得异常简单。如同建造环节被简化了一样,建筑的外部也力图极简。通常散乱地修建在屋顶上的蓄水池和烟囱被规划为内置式,保证了建筑外观的干净简洁。应用再基本不过的原料,在这个建筑中无外乎水泥、木头、钢筋、油漆以及一切在建筑师看来可以随心所欲使用到的材料。尽管技术含量不是很复杂,但建筑师却认为在日本的建造依然有它的优势,至少与欧洲相比,工作中不会有那么多的局限性。 布局 通过在白漆中添加蓝色,建筑很好地融入蓝天白云,坐在大理石碎片反射着满满一屋子光线的沙发上,透过窗,远眺,好时好景好心情,宝冢的这个“轮船”正跟着海鸥一起前行。从公路上看,这座房子像是起航的轮船。置身其中,发现其内部复杂而明朗的布局。平台与梯阶在这里不仅强化了这所建筑原本就可欣赏到的壮美景色,还为户外区域提供了遮蔽,有助于将室内获得更多的光线和新鲜空气。建筑师在房屋的设计中采用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巨大的长方形与不规则体表面和山体的走势之间形成反差。室内也是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进行了定制设计(抑或说是精心雕琢)。自然光投洒在屋顶所营造出的新“地形”上,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整幢建筑的轮廓。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