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1980年代开始,人们对"设计"的兴趣突然浓厚起来,记得1984年,我第一次去香港理工学院讲课,晚上室内设计专业的负责人Magarent请我和理工学院设计系的好多老师去她在香港西贡附近清水湾的家中做客,她家是那种我们叫做townhouse 联排别墅,两层楼,后面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晚上在院子里可以看见海湾,家里有几把椅子,有米斯·凡德洛的"巴塞罗那椅子",有马谢·布鲁尔的"瓦西里椅子",还要查尔斯·依莫斯的躺椅,实在是精彩,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书上面的精品家具在家庭里使用,有点惊异。80年代,可以说是设计的大兴时期,设计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我到美国之后,也看见越来越多的人买这些现代主义时期的经典家具用,方知道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博物馆的东西,而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了。我自己是做设计和设计理论的,自然有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到了90年代,这种情况就越来越普遍了,现代主义时期的经典已经不足以满足白领阶层的需要,新的设计因而层出不穷,并且普及得很快。设计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近乎时尚的东西,到了90年代以后,就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有教育背景的、收入中等以上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用品是出自有名有姓的设计师之手。
最近到一个朋友家里坐,看见他有一个设计得很像鸟巢的金属花篮,是巴西两个设计师的作品,那两兄弟叫做费尔南多·堪帕纳(Fernando Campana) 和汉别多·堪帕纳(Humberto Campana),这个金属花篮是一堆金属段组成的,好像完全没有规则一堆铁丝网一样,就有点像北京奥运会的主场地的那个瑞士建筑师赫佐格设计的"鸟巢",不过比那个"鸟巢"更加杂乱无章,并且全部是用直线条的铁丝构成的。这个花篮其实是一套系列中的一个,系列里面还有雨伞篮、桌子,都采用这种"鸟巢"结构,很具有娱乐性,由著名品牌阿列西(Allessi)出品,价格不便宜。其实,有一点我们很喜欢的就是这个花篮系列都是用废料做的,英语叫做"recycled material",这是很环保的方法,因而更加受到知识界的推崇。我当时想:如果北京奥运会的体育中心不是耗费这么多优质的钢材,而是用废钢材做的,那个建筑肯定就会得到全世界的称颂了。那天聊天,居然就这个花篮和设计师堪帕纳兄弟谈了半天,两个共识:杰出的设计,再生材料的使用,都是现在白领中最热衷、最受欢迎的题目,这个设计自然就成为杰作了。
设计的这个进步和发展,其实历史很短,大战以前,设计还是被视为以功能为核心的活动,主要满足人们用具需求,从英国开始,到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再到美国,战后到日本,算算也就一百年吧,维也纳分离派的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格拉斯哥的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到美国的佛兰克·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也就是几十年的事情,已经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设计,再到艾林·格雷(Eileen Gray),朗·阿拉德(Ron Arad),作品充满了现代的灵气,而看看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设计师,从诺基亚到索尼,从BMW 到奥迪,设计渐渐充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形式和内容,这种变化速度,就我们这些从事设计历史研究的人来说,真是目不暇接,一个专题还没有做完,新的专题又涌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