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普拉达 于 2017-7-26 15:16 编辑
云初空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云初空间,由四位知性而独立的年轻妈妈创办,她们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希望孩子活得自如、家长暂别束缚,创造一个大人和小孩共同成长的生活空间。 设计师林开新读懂业主需求和当代人内心的渴望,融合江水、竹林、阳光、书籍等元素,将快乐成长、回归自然的理念贯穿云初空间,营造“出则繁华,入则静谧”的氛围,与生活馆所倡导的新生活理念不谋而合。
云初空间位于闽江畔,由旧厂房的屋面改造而来。设计师匠心独运,保留原有的半封闭室内,利用露台,对空间建构进行重新梳理。在有限的空间内,开辟出2条路径,一条通往教室,一条藏匿生活馆内,互不干扰。
水吧是半封闭室内的延伸,将室内空间室外化,借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自然之景,削弱“室内”的固化思维。吧前恰如其分地摆放着一排吧椅,访客休憩时,遥望闽江水,放空或冥想,好不惬意。同时,桌椅高低不同,设计师从细微处考量,为大人和小孩打造了一个舒适的互动空间,张弛相间、变而有度。
互动区不做任何墙体分割, 仅在中央摆放小书架,让不同的空间区块之间可以自由流通,彼此视觉穿透。南面原木书架与墙同高,维持着空间高度的连续性,书架上陈列图书,如浩瀚的海洋,等待大人与小孩共同探阅。桌椅高低错落,灰色沙发紧挨桌子,令空间增添一分随性,无论大人还是孩童,在空间内可阅读可办公可互动,暂别束缚,欢脱撒野。 生活馆,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空间。东侧2间多功能教室,既是绘画室,也是声乐教室,还可以是培训教室,同时教室不仅仅为孩子开设,也是为家长提供学习的场所,提倡亲子共成长。而互动区内陈设灵动,挪开家具,即可做瑜伽、会议、沙龙等用途。空间在设计师的演绎下,犹如百变魔方,形态各异,美妙故事在此舒展开来。
原有建筑与露台之间夹着一条地梁,这是设计中的棘手问题。如何优化地梁,打造统一空间? 林开新另辟蹊径,巧妙地利用地梁结构,调整露台高度,打破原有建筑的违和感,地梁摇身一变长椅。“站着太累,坐吧”的理念在生活馆内体现得淋漓尽致,来访者皆可席地而坐,随性自在。互动区就像一个有气质的书店,改变人们对云初的印象。
云初空间是光与传统建筑的延伸,妙趣横生。互动区和竹屋之间由一条狭长的走廊串联,竹屋空间即属室内又是室外,无明确界定,留给访者一份别致的生活体验。走廊上方排布着传统民居式屋檐,屋檐下探,与屋顶的玻璃错落开来,有效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设计师封闭原始建筑除北面以外的光源,让光线穿过屋檐,将虚体光线实体化,而光影随着朝夕变化产生不同的角度,以此增加光影的层次感。内与外,明与暗,传统与现代皆交汇于此,冲撞对比,和谐共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将自己半隐于幽深的竹林之中,每日吟诗作赋、悠然自得。而今,设计师将这样的空间状态移进了室内。竹屋搭建于露台之上,纤细的竹子有序分布于玻璃幕墙外,竹缝透视,令池中风景似隔非隔;南面设有布帘,保证宾客隐私;北面无一遮挡,遥望滔滔江水,极具禅意。置身其中,便可体会苏东坡所吟:“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需远行,在城市一隅也能带领孩子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一间茶室,多种用途。室内设有钢琴,必要时化身琴房,高山流水,笙歌散尽。等候孩子的时光,一席茶,一池水,偷得浮生半日闲。
竹屋中庭是一座下沉式水池,设计师将传统民居中的天井应用其中,雨水沿屋顶侧陂落入池中,勾勒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池中设有岩石,呈不规则状,使得造型生动而富有韵律感。从外路径往室内看,生活馆俨然一座小隐于市的图书室。 庭院,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的核心。林开新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法,借鉴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加上屋、廊、檐、池等元素,形成独特的院落空间氛围,馆内所有的动作围绕中庭展开,无论品茗还是阅读,都不再单调,唤醒人们对生活馆的独特情感。
设计的本源是生活,林开新捕捉人对自然、和谐、快乐的向往,为亲子打造一个远离束缚、共同成长的生活空间。纵然外部世界分繁杂乱,只要人在云初,就能有一刻的安宁。
项目名称:云初空间 项目面积:约400平米 完工时间:2017年5月 设计公司:大成设计 设计团队:林开新、杨帆、朱珊珊 摄 影 师:吴永长 林开新 林开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大成设计联席董事 摒弃浮躁的形式主义,林开新先生将“观乎人文,化于自然”的和居美学理念淋漓尽致地运用到项目实践中,令空间回归本质,直指本心。同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赋予空间鲜明的个性和自然、人文的艺术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