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台北25坪的住家,原始格局为两户(5坪套房+20坪小宅),因为家庭成员变多,所以将隔壁原有出租的套房拆掉整合,让原有狭长格局因为打开后更开阔,加上现况窗外面公园有很棒的绿景及挑高优势,让视觉感比实际坪数大很多。
- 原有平面 - 上方室内20坪+下方套房5坪,因为挑高及原有复式建筑的优势,可以让空间有更弹性运用,从原始平面发现因为狭长格局以及楼梯的位置,让中间走道感非常强烈,也让空间被切分成好几块,所以如何打破走道感,且让窗外绿景及光线引入空间,是这次主要课题。
- 概念上 - 两户打通后形成L型格局,主要窗景设定为公共空间,是客厅也是小孩游戏空间,让光线可以引导到后侧。
一层平面(客厅+餐厅厨房区) - 两户打通后入口重新设定在客厅面,利用电视墙界定玄关,入口做了一个大衣帽间结合储藏室,楼梯位移到客厅卧榻区,让中间走道感弱化,客厅大面留白也是小朋友的游戏场。 -二层平面(小孩房+主卧) - 安静的区域放在二楼,分开两只楼梯彼此间不干扰。 玄关鞋柜后方为客厅电视墙,上方不到顶减少压迫感。
柜体整合原有屋主的乌龟缸。
因为楼梯位移后弱化的走道的狭长,让走道赋予功能性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将钢琴跟乌龟缸整合在这区,上方主浴保留一点穿透感缝隙,弱化量体的压迫。
主卧楼梯放到后方,跟小孩房间区隔不干扰,楼梯也整合厨房收纳。
原有格局其实没有后阳台,因此我们内缩了一个工作阳台,把洗烘衣机跟水槽整合进去。
上二楼主卧视角。
空间不大的关系,浴室用透光玻璃
玄关出来后印入眼帘的就是窗外的绿树,虽然原始不是落地窗但这样的高度刚好可以看到茂密的树叶。
。
空间与空间中保留一些缝隙,增加光线的引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在客厅窗边抬高地板,整合沙发及楼梯踏阶,形成窗边的休息空间。
悬空踏阶主要希望维持楼梯轻巧感,弱化楼梯的量体也不影响光线穿透。
上方为两个小孩房,下方为弹性客房及游戏空间。
楼电视墙用量体堆叠的概念,界定了玄关/储藏室及客厅。
真的很喜欢这面的绿景,在台北市中心很少有这样的条件(不然就是爆贵),当然尽可能的要让这个景带到室内。
篓空的楼梯对小小孩来说比较危险,但因为屋主小孩算大,所以是可以接受这样轻巧感,结果也变成临时书桌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