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 

主题数2

积分13500

好友数23

日志

佛教建筑规划设计——佛教与桥梁

热度 1已有 1013 次阅读2013-10-8 13:35 | 释迦牟尼, 佛教建筑, 华严经, 规划设计, 佛教徒

导读: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造型优美,设计出类拔萃的桥梁,便利了交通,点缀了河山,成为祖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其中,也有佛教徒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造型优美,设计出类拔萃的桥梁,便利了交通,点缀了河山,成为祖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其中,也有佛教徒的一份功劳。

  《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牟尼尝教弟子云——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六》)

  可见真正的佛教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故历代僧侣居士福利人间之胜行净业,史不绝书。修路造桥,这是民间公认的善举,而作善莫大于造桥。交通要道无桥则江河阻隔,一水天堑,奔腾汹涌的惊涛骇浪吞没了无数船只,人为鱼鳖。桥成则易危为安,化险成夷,民不病涉,车不苦阻,保障了生命,节约了时间。这与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历史上的佛教徒积极参加筑路造桥。见于史籍的我国佛教徒参与修路造桥的事迹,始于隋而盛于宋。仅福建省泉州市一地,历代佛教徒参与营造之各类桥梁即达61座。天下闻名的晋江县安平石桥,长八百一十丈(2255米),是全国最长的梁式石桥,俗称五里桥,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泉州府志》记载,乃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1138)由一位法名祖派的和尚首先动工建造,后又由一位法名智渊的僧人和官绅合力完成的。桥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石佛像,其用意也和建造寺院一样,是为了祈福免祸,保佑行人平安。亭内还有一副蜚声中外的联语——“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说明建桥便利行人,正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

  宋元时期的官府,也借助佛教徒的力量筑路造桥。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造成经济上的畸形发展,泉州海外交通空前繁荣,在短期内迅速上升为全国第一大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的需要,以利货物转运,商民往来,亟需修建相当数量的桥梁,但从国库中拨出一大笔经费又不可能,于是皇帝颁诏,郡县出示,令僧侣四处化缘,募集造桥资金。如南安县的金鸡桥就是宁宗赵扩嘉定年间(1208——1224年),郡守叶廷珪命僧人释守净募捐,造石墩17座,架以木梁,复于其上建楼阁,后遭水毁。其后的真德秀(1178——1235年)又命释惠魁募化修复,真德秀这位大名鼎鼎的理学家还亲自书写募疏,僧人释介胜为修造金鸡桥和圭峰报亲寺支费近亿。又据明人陈懋仁所撰《泉南杂志·卷上》及《惠安县志·道询传》记载,南宋僧人释道询在漳州、泉州两地之间“修造桥梁二百余所”,其中的盘光桥,建于理宗赵昀宝祐年间(1253——1258),长四百余丈,宽一丈六尺,比大家所熟知的蔡襄(1012——1067年,著名书法家,曾任泉州郡守)主持建造的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还长四十余丈。而且,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和清代金鋐、郑开极纂修的《福建通志·卷十》均明确记载了洛阳桥的建造曾得到僧人义波、宗善等人的鼎力相助。

  莆田市的宁海桥,为元顺帝惠宗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人释越浦所建,明清重修。今桥上尚刻有“泉州开元寺住持……”之类的文字,当系明清之际开元寺僧人重修此桥时留下的题刻。

  史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而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修《泉州府志》记载的自唐至明所造的260座桥梁中,将近四分之一都有僧侣参与建造和重修。这些桥梁大多雕有观音菩萨石像,有的干脆以佛、菩萨、和尚号名之,如南安县的阿弥陀佛桥、闽侯县的观音桥、同安县的和尚桥等等。

  《大般涅槃经》云:“自净其意”,基于这种思想,历史上热心修路造桥的僧侣大多功成不居,加之僧侣社会地位低,因此史籍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寥寥无几,导致人们对历史上僧侣建桥、修桥的作用和贡献缺乏应有的评价。如前所述,释道询建造的盘光桥比蔡襄等人建造的洛阳桥还长还宽,但“世知洛阳而不知盘光者,盖以人重耳。”(《泉南杂志·卷上》)蔡襄为北宋名臣、泉州郡守,位高权重,而释道询不过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游方僧人。再就洛阳桥而言,世人但知蔡襄造桥,而不知“庆历初(1041),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泉州开元寺僧人宗已及郡人王实、卢锡倡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福建通志·卷十))也不知开元寺僧人义波、宗善是实际负责建造洛阳桥工程的,这同样是“盖以人重耳”。

  我国佛教徒热心筑路造桥的优良传统,历代绵延不衰。1988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刊物《法音》杂志曾报道谢子泉老居士长年修桥补路,方便行人的善举,而这位谢居士就居住在蜚声中外的重庆大足石刻所在地——万古镇上。他年过古稀,虔诚奉佛,看到家乡雨天泥路难行,溪涧水漫,不便行人,便发心修路造桥。他首先在群众蹚水过河的地方造了龙头桥和永安桥,又修补了八角桥,仅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万古镇到万古中学有一段泥泞路,下雨则师生们行路艰难,老人发心要把这条路修好,他募集善款3000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万余元),铺设了近二十华里的石板路。其无私奉献的事迹,为远近所传颂。

  1993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乐山乌尤寺方丈的遍能法师,为方便过往的商旅行人,率领全寺僧众,募集资金158万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千万元),在乌尤寺和凌云山(即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所在地)之间的麻浩河上,建造了一座古色古香、形若彩虹的“濠上大桥”。鉴于当时剪彩庆典、赠送纪念品、收取过路过桥费之类的陋习泛滥成灾,遍能法师特在《乐山日报》上刊登启事,郑重声明:“建桥资金来自十方檀越,大桥通行不收取任何费用,今后也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借桥收费。……不举行剪彩仪式。”

  如此义正词严,给了那些想靠筑路造桥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市侩奸商当头一棒。

  我国佛教徒热心筑路造桥的优良传统还影响到国外。日本岩国市的锦带桥,就是依据明末东渡日本的独立禅师所设计的图样于1673年建成的。日本人民为了缅怀独立禅师对日本文化的贡献,特地在1973年隆重举行锦带桥落成三百周年纪念仪式。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