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栖居自然的现代而朴素的生活方式,纯白和石头去构建抽象的多种生活背景。白色提供无限延伸的想象可能性,石提供对自然的谦卑使用和贴近感。逐层取景及最大的将山林纳入室内,让负面周遭溶解在光线内进入室内。空间需要发声。诗词和摄影,对应到空间体验和对景。山林脚下的交际空间,人们乐意在自然下栖居,聚会,沉静和独处。
以“筑体家具”来形成恒定空间,作为家具或者墙体使用,使得室内的空间建筑化和园林化。有意的增加墙体的延伸和悬浮,使得人与包裹的建筑发生直接及亲密的关系。室内的“建筑”,在尺度内让人感受攀爬和盘坐的行为方式,让包裹感和室外感在内部去寓意传统的山林居住方式。微观景观的尺度,以平阔的视角使得大小世界在同一个视觉范围内共生。 “别止”和“白格”是两处在时间上前后处理的“民宿”项目,以“家庭”和“公共”社交空间为主体,六个私密客房在使用时,能够在家庭式的客厅和咖啡厅及庭院里享受人与人之间的旅行及生活经验的交流。
"别 止" 别止的原主体建筑是两层带阁楼的2000年初的自建房子,坐落在西湖附近一片民居的角落,周围山林围绕,院子有240㎡。 “择一别院,居止而歇”,是其名字的由来。
主体建筑后面还有一小偏房,单独做了一个私密的带院子的客房。房间内用了很多的“筑体”家具,解决了小空间内空间分割与家具的使用。而整体的意向从“石”出发,希望寻找空间的“永恒”感觉。 别止“六景” “山石” 小相大林
石有形,却又无形。我们去选择“石形”,却无法选择。它们似乎适应所有的形态与造势。山石同一,草木同一。造景不靠石身,依与周边形态。“别止”用了大量的石头,以简化的“山水”去表达人与山林及自然的关系。湖石、卵石、石砾、石板、石漆、石亭、石灯布与各处,使整个空间能沉静,感觉坚实不碎,感觉到“永恒”。
石垫定了整个场所及室内的基调,大地色在光线下可以更温润。石被苔藓簇拥,在石砾中成为小场所,如一屿、一湾、一小片大陆。雨润、日晒,可以慢慢的看时间在上面走过的痕迹。 地台-简居随性
简化的“筑体家具”,如同生长,成为案台、课桌、茶几、台阶、水台,变成每个空间纵横的立体布局。类同的元素在系统下,在空间内形成边界、划分,探索简居的生活形态。
它的实物感,即可是家具又可是构筑物,可以使用,也可以是墙或地面的衍生造型。它界定有限空间内的区域,使之井然又可以多变。
框而成像,自然成景。山林围绕,就可以瞭望四季。樟木为穹,星空为帐,就可以感知交替。
别止对景开窗,大面积层叠的绿色是居室的背景,小方框内也是如镜头摄取的时刻不同的自然。灰色的线条勾勒图框边界,如嵌入整个建筑的不同镜头,把这片山林真实的放在你面前。 木-登及坐香
择木而居,倚木而栖。“木”本就与人份外亲近,因为它有温度。木垒成台,席地而坐。客房内将席地的传统坐席方式转变成舒适、慵散的生活。
所用桧木内含有大量精油,香无辛味,质性坚硬,耐朽力高,不易腐蚀,不怕虫侵蚀。桧木随着使用会慢慢散发原木味,日久弥香。 铜镜-照形取影
“镜”原以铜或铁铸,窥镜自视,以镜考己。手敲的铜与圆形镜面围合而成,散布在整个空间的居室、水台。
空间在镜内同时存在。在无尽的折射里,几何图案进行重复、层叠。未经过度加工的铜料,会在人的触碰之下,愈久愈亮。 圆形 – 周而复始
终点亦起点,无形即万象。圆,温和也无限,平和也夺目。似空间的重叠无尽,也似对无限的具象,而“无限”只是一个概念。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圆,圆实际上只是概念性的图形。那去掉本义,取之含括成弧形,简之一笔,回到一点。也便如一日,复始又不同。 “白 格”
白格原为两栋独立的80年代农宅,前后间隔仅有1.2米,最后一栋依旧为房东自宅。7.6米的开间朝着玉皇山山脚,山脚为一片高大的樟树林。建筑右边为相连的邻居,而左侧是一条一米不到的小巷。
两栋建筑进深最深处达到了26米,整体建筑的采光条件并不理想。设计意在极大程度的将外部光线引入到室内,并解决后排建筑太封闭的室内感觉。 公共空间,将两栋建筑中间的间隔作为内向的院子封闭起来,利用钢结构将原来的砖石框架结构进行局部加固及改造,楼道空间与客厅以及内院全部打通,达到视线与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开放。
白色的主体色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空旷及延伸感觉,在朝院子及山体的南向全部用落地玻璃打开,在室内就可以直接面对山林。 室内的六个房间,均以白色为基调,洗漱及spa空间占用了大部分客房内的较多区域,希望入住的客人能够消除疲倦,舒适的泡澡。而其他的工作及小憩都经常性的能够在公共空间发生。
一楼朝内院做地台处理。室内则做了一个超大的地台,放入两张单人床。二楼四个房间,朝山林为阳台。六個房間,以笔划性的文字结构命名,欲将意义消解在文字结构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