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室内设计联盟最近的几篇文章也提到过去客厅化、去电视墙化的设计趋势。
点击阅读 什么是“去客厅化”设计? 什么是去电视墙化?
随着去客厅化,家庭小型化、以及会客频率不断减少,出现了多种生活新场景,如开放/半开放厨房和开放书房的普及,客厅里出现亲自互动区,加入学习区,把次卧扩入到家庭动区,动静分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另外,客厅在我们先前的认知中,是“会客”厅,从早期的“堂屋”这个概念延续而来,用最大的空间来待客,同时,也是在展示家的“阔气”,然而,这几年,最重要的空间,不再围绕那个客体的“客”,而是围绕主体的我,变成了“我”厅,特别是90后00后成为主要装修消费人群后,“我”变得越来越重,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因此,年轻人开始在厅里,加入更多生活场景,用来满足自己的居住,而不是牺牲舒适度来满足极少数的状况。
完整版高清大图下载
从客厅到我厅.rar
(12.03 MB, 下载次数: 44, 售价: 2 金钱)
(年会员专享 免费下载)
年会员从客厅到我厅.rar
(12.03 MB, 下载次数: 0)
今天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厅”的形态:
1.复合型多功能厅
2.颜值型仪式感厅
3.无边界无围合厅
1.
复合型多功能厅
这是“我”厅最常见的形式,它融合了多个居家生活场景,学习,社交,亲子互动等等。
灵活可变的场景,成长型空间,极强的家庭互动性,这是复合型厅的最大魅力。这里补充两点:
A.去客,不去厅。
把以待客为主要功能的客厅,变成满足一家人生活场景和放松的“起居室”。而又保留了成为“客厅”的可能性。
除非你有大量、频繁、重要的接待需求,否则一定是把「自己住得舒服」,摆在「让客人舒服」前面。
B.成长型空间打造。
成长型家庭厅越来越普及,在YMD发布的《去家务化趋势洞察》报告中,发现家务中最难最让人头疼的部分是辅导孩子做作业。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因此,越来越多家庭淘汰传统客厅,孩子和父母不再只是闷在自己的卧室里学习或办公,而是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办公,父母的办公,孩子的辅导和陪伴,做到两不误,我们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了居住体验。
2.
颜值型仪式感厅
颜值型仪式感厅,备受丁克家庭或新婚小两口推崇,形式表现为极简主义设计,实则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有些对空间美感要求极高的老年夫妇,也会选择这样的设计。
设计师曾蓉为一对高龄夫妇打造的极简私宅 点击图片可看全文
或许你会质疑:这样的厅太干净,并不适合居住与生活,其实不然,在特定的人群与居住状态下,它有着广泛的需求,不仅仅是美学,更多的因素来自内心对于仪式感,对于家的追求。
这种设计手法,往往伴随着大量留白,留给生活,留给空间和人的成长,留给灵活变动的需求。
3.
无边界无围合厅
这里提到的无边界,与客餐厨一体化有一定想通之处,却适用于更广泛的生活场景。有时候客厅可能与楼梯在同一个空间,有时候又与书房连接。
4.
总结:客厅去哪里了?
传统客厅的存在感不断削弱的同时,“我”厅不断被人们接纳,呈现形式并不限于我上面提到的:家庭游乐场、成长图书馆、围合躺平的起居厅、半开放式工作区,甚至家庭露营地,咖啡馆,瑜伽健身室,茶室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