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一条小河,生活的小河,静静流淌。现代与传统并非敌对,恰恰相反,现代就是传统,或者说是传统延续下去的唯一途径。建筑的过程不是实验,是理解后的小心探索。所以形式的表达不应是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标榜,而应是对于当下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即是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河边的房子
House by the river 小河茶馆位于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的一片民宅内,街区位于杭州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街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这里曾经是河陆转运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由此形成了运河商埠文化和下店上宅的水乡民居形式。
▼区位分析图
▼京杭大运河的运河船队
小河民居作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受商埠文化影响的水乡民居,呈现一河两街格局,面向街道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住。这些民居沿小河东南至河港交汇处布局,是一整片木结构建筑,主街长约300米,还有狭街窄巷夹于住宅之间。
▼场地分析图
小河茶馆坐落其中,西南侧朝向小河,东北侧朝向街道。茶馆一侧有一条小路可以直接从街道走到茶馆的院子里。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很小,只有30平方米,虽然处在景致之中,但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引入景致是我们最初思考的问题。
▼小河茶馆前的街道
小河“山居”
Xiaohe “Mountain Dwelling”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山居在中国文化中,最早代表山中居住的意思,之后代表一种人与自然在精神和审美上的和谐相处关系。进而山居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对居住的最高要求体现,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出现,形成了如“先抑后扬”“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理念。 小河茶馆坐落于河畔绿柳茵茵处,又紧邻热闹的小尺度街道,且小河直街保留着传统的人文居住氛围。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要在这里“造个园”。造园须有山、水、草木、建筑等,小河水景以及河边的柳岸成荫是最自然的景观,也在茶馆后院处。我们将其设为观景造园的高潮,并在其他处依次借“造园”的思路设置空间与场景。
▼钱选山居图卷(局部)
▼小河茶馆剖透视插画
模山障景
Imitating mountains and obscuring scenery 入口
Entrance 传统入园借山石树木或开窗隐藏园内天地。茶馆入口面向热闹街区,虽居于闹市,但隐逸于市。因此,我们设置一个相对封闭的入口和两个小窗,来往的人需要停下驻足或特意低头才可以一窥室内的景象。
▼小河茶馆视线设计分析图
▼从街边望向小河茶馆
门前的踏步和景观成为了“第二层立面”。野生杜鹃高度延至屋檐,恰好给小窗进行了二次遮挡。石台形式取自太湖石,也是我们“模山障景”的第一处,它与几何形的石阶景观共同构成了入口的屏障,也是街道与室内空间的过渡之处。功能上,门口的石台是物品展示和台阶结合的结果。
▼入口处的台面及局部
一楼立面上部的长窗高于人们站立的视线,给临街茶室提供必要的采光,透过长窗也可以望向对街的老房子。下侧正方形的小窗与人端坐后的视线平齐。坐在小窗旁,可以无意一瞥经过的游客,再回头静静品茶,和两三好友谈天。而窗户外又借用景观进行了二次遮挡,让室内和路人保持一种恰好的距离感。
▼从室内小窗望向街边
茶室空间
Tea room space 造园常常讲究“抑景”与“障景”,在空间设置上最忌讳“一览无余”,总是“先藏后漏”,“欲扬先抑”,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我们通过门窗的虚实处理对空间进行视线分隔,从而达到景观的视觉转换。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