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官网-设计师互动平台 

25高清案例 SU模型 素材严选 设计师证书申报通道
设计?臆造?彷徨!呐喊!
——现代室内设计及手绘基础理论透析
●     裴爱群

(欢迎转载或转贴)
作者声明:本文字内容仅是本人以一个室内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培训讲师的角度对中国目前“现代室内设计手绘”这一学科基础教学工作所谈的完全个人的学术观点,本着“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举的任何例证都是根据本文观点针对问题阐述需要引用的。此文的发表可能会给一些院校以及专家、学者和设计界的各位师友带来一定的影响,本人对此深表歉意并希望得到你们的理解。本文意在推进室内设计手绘基础教学的健康发展,所涉猎的都是“对事不对人”的问题,切勿对号入座。

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臆造?
很多人自认为明白。直到完成了做了一生的“设计”而步入坟墓的时候,竟然还不知道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臆造?把两条腿的“裤子”设计成“一条腿”的,是设计?还是臆造?
这个文字的最初题目叫做《与历史和传统的对话》,近些年在一些相关的网站里做过章节性的发表,也在建设部相关的杂志中得以发表。但还不足以引起设计师和从事“室内设计手绘”教学的专家老师们重视,经过再次补充和修改后的文字便使用了现在这样一个题目——《设计?臆造?彷徨!呐喊!》。“对话”是有谈话对象的,没有对象的“对话”只能叫“自言自语”,把我国现代室内设计手绘基础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理论体系等的问题加以评述,把自己压抑在心底的近四十年的困惑和不解释放出来,对我来说,无论是从设计师的角度还是从设计师培训讲师的角度,都感到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我有必要进行这样一个“呐喊”。

90%的设计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设计”。95%从事室内设计手绘的“设计师”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室内设计手绘”。这就是我对目前这个行业的评价。
很多人认为这是偏激的论据,其实不然,我在目前出版的国内国外的各种关于“室内设计手绘”的教材、书籍和“室内设计手绘大赛”的获奖作品中,都能找出30%到88%以上的错误。可见那些“专家”“大师”和“评委”们是怎样的本事了?
电脑效果图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懒人,手懒惰、思维也懒惰。我不是排斥电脑效果图,但始终认为“电脑效果图”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用“电脑效果图”的效果标准来进行竣工验收,有哪个公司敢兑现?!因此,我还是喜欢“手绘”的表达,也更偏重于手绘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手绘”的分类界定是学习、工作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表达一个空间的设计效果在现在可以应用手工绘图或电脑3D软件来进行了。而手工绘画(也就是人们习惯称之的“手绘”)依然是设计师最传统、最迅速快捷、最方便实用的一种“视觉语言”。也正因如此,室内设计师的手绘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室内设计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这一点应当是室内设计师的共识。“室内设计手绘”已经成为了设计类基础教学里的独立学科。
电脑科技的诞生和普遍应用,为各个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设计师带来了一个更大的视觉平台。1998年电脑全面介入到室内设计领域并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无疑是对设计行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除了表达“工具”的更新进步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视觉需求,并大大降低了“设计师的门槛”。传统意义上的耗费时间并无法修改的“全面、细致、完整、准确”的手工绘画被“精炼、简洁、快速、生动”的表现形式所替代。由此,大量的适应广大设计师们需求的“快速表现”类的书籍便应运而生。这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这一点是勿庸质疑的。
就目前实际工作而言,室内设计师在完成各种室内设计任务时用手工绘画形式所绘制的透视图(或称为方案图、效果图、概念图)应该叫做“现代室内设计实用手绘”更为确切(本人最早提出“实用手绘”概念的初衷也在于此)。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室内设计手绘应该划分为“传统设计手绘”和“现代实用手绘”两大范畴,就象把中国的国画分作“工笔”和“写意”一样。这是本人在教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之一。划分的目的是方便学习、方便理解、方便应用。理由有三:
一是“快速表现”的说法过于肤浅。“手绘的快速表现”几乎成了潮流性的“名称”。所谓“快速”无论怎样理解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与“慢”而产生的“快”,这好比是火车的提速一样,车还是原来的车,路还是原来的路,只是速度快了而已。而“手绘”的变化绝不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提高,在绘制的时间上、绘制的精确度上、绘制的风格上、线条的表现上、色彩的运用上以至整体表达效果上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手绘有着质的区别。把室内设计手绘划分为“传统设计手绘”和“现代实用手绘”两大范畴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代实用手绘”的名称确立标志着一个旧的“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我想,这样的划分要比简单的称为“快速表现”更具准确性和历史性。;
二是方便学习和应用。“传统设计手绘”和“现代实用手绘”并不是孤立分开的,“传统设计手绘”是“现代实用手绘”的基础,“现代实用手绘”是“传统设计手绘”的现代表现形式。只有熟练掌握了传统手绘的透视和绘制方法,才能快捷准确地用现代的笔法、线条、色彩来表现空间设计的概念;
三是把“手绘”进行分类界定,是完善我国设计教学基础理论的客观要求。设计基础理论的混乱,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误导充斥在各相关的出版物以及高校和专业培训的基础教材中,这是我国目前设计手绘基础教学最大的毒瘤。
因此说,“手绘”的分类界定是设计行业中学习、工作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二、基础教材滞后,理论误导,滥竽充数,是设计手绘基础教学和行业发展的致命缺陷
沙漠中的水,永远是人们迫切需要的。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写书,因为市场需要,对也好,错也好,赚钱就好;有人喜欢买书看书,是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本善良”的传统,常常在金钱、时间、思维上被残酷地掠夺。抛开目前出版的只适合欣赏的各式各样的手绘画册(正因为大多只适合欣赏,所以我称其为画册)不谈,只谈“论道、授业、解惑”的教材。无论是谁写的,只要称其为教材,就要保证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这是走遍天下都要讲的道理!

1,基础教材的滞后,与设计中的“与时俱进”背道而驰
我们所能看到的或是目前各专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概念化的基础之上,设计手绘大都列在命名为《效果表现》的范畴之内,一本教材除去十几页简单的文字之外,大量的电脑效果图和与实际工作早已经脱节的“传统手绘”也大多体现的是十几年前或二十几年前的方案作品,深刻地体现着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审美烙印,这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已构成极度的不适应。正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细致、完整、严格、准确”的手绘表现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精炼、简洁、快速、生动”的手绘表现所替代,并赢得了广泛的应用市场。也许这个过程是逐渐改变的,但毕竟在人们的认识中已经发生了不同凡响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虽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就目前而言,这个划时代的变化却迟迟没有见诸于相关的教科书上。设计手绘早就应该自成体系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传统设计手绘”与“现代实用手绘”的界定与划分,应该成为当代设计手绘表现教材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原有教材里的错误和知识的不系统不完整性,构筑着畸形的设计基础理论
中国人习惯于对任何事情都讲究“来龙去脉”。作为教材,一门学科知识的理论传承,应该是全面、准确、系统、完整的。如果抛开或背离这个最基本的准则,又与我们所批判的“歪理邪说”有什么两样?
我们很难找到一本独立完整的设计手绘教材。仅仅是在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囊括只言片语的谈及“手绘”的书里面,找到星星点点的关于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做最为简单的介绍。对“透视原理”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或避而不谈,或大多以“设计手绘的透视原理,是以《画法几何学》和《光影透视学》为基础”这样简单的文字敷衍着,只告诉你怎样去做,而不告诉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只告诉你“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告诉你源泉何在?也许是所有这类书籍的作者们一直都陶醉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里吧?避而不谈这一最基本的理论根基,对每一个真正的求知者来说,除了感慨书籍的空洞之外,也许就是对作者无知的猜测吧?
在极少数算做较为负责的书籍里,我们会看到下面一个关于一点透视作图原理的解释(如图1):
在具体作图中,相对一个几何体而言,要以平面与立面图作参考,先行设定PP、GL的关系,并选定SP(立点)的位置。然后设定CV(心点)的位置,把SP与A点的连线与PP的交点垂直投影画下来。同理,由SP与B点、SP与C点连线的交点画垂直线。最后将各点与心点连接透视线,即完成平行透视中基本形的作法,其他内容则可依此类推一一作出。


这是我们目前在所有的正规出版物里可以找到的关于“一点透视”作图原理的全部文字。
按照这个所谓的“原理”,如果我们把心点(CV)向上移动,我们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图形(如图2):
这个图形是明显错误的,物体的上表面图形,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产生的视觉效果。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作图原理”的误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设计师画出如下效果(图3):


这是一幅学生的练习作业,只单独从地格的形状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错误理论所带来的结果了。
一门学科,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根基,其结果将会怎样?还如何得以生存和发展?
十余次再版且销售量极大的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丛书《表现技法》,在关于讲解一点平行透视作图部分仅有如下这样一段文字和图形(这个图例,是很多专业院校或培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不会陌生的,因为这是一个带有“权威性”的做图方法。正因为其“权威性”,其影响力和代表性也就更大):


这个作图方法,我们不难理解。按照文字提示“M点与灭点VP任意定”的条件,假使我们不改变灭点V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下只改变测点M的位置,我们便可以轻松地得到无数个视觉空间——


在无数个视觉空间里,哪一个才是满足高3米,宽6米,进深4米的真正的视觉?一点透视如此,在二点透视里我们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M点是一种什么概念?在另外一所高校的教材里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算做是一个补充解释——“M点到灭点(消失点)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与视距相当”。(呵呵!对这样一个极其幼稚的理论,我不得不表现出无奈的笑!)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照相机无论在什么位置,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拍出照片,不管是你是不是只拍到“半张脸”。如果只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说明问题的话,那末关于摄影的大量专业书刊还有必要出版吗?
如果说,这个浅显的道理还是对一些幼稚的人感觉不可理解的话,那么敢于写进“教材”里的连最简单的名词解释都存在严重错误的事情,恐怕就是更让人寒心的了。上海教育部门推广的最新出版不久的一本称为“设计表现专业教材”的书籍里,把“手绘”常识名词“基面”说成“地面”?何谓“基面”?何为“地面”?除了感到“勇气可嘉”之外,剩下的只能是“感叹和愤慨”!感叹它的无知,感叹那些印刷纸张的浪费,感叹那些求知者的盲从和误入歧途,感叹它给这个行业的负面影响!一个完全错误的知识的传播,与“图财害命”又有何两样?如果说有,也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的影响面太大,影响的时间也许是几代人!
在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的书籍和“教材”里面,“平角透视”、“一点斜透视”等一些误导和错误的名词也随处可见;任意夸大空间概念,多灭点作图的理论和案例比比皆是,不再一一例举!

3,浮华背后是悲哀
室内设计是一个职业。
在相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经过20年的锤炼提高可谓是“阳光灿烂”、“兴旺发达”、“日趋成熟”、“蓬勃发展”。
然而,透过表面的“浮华”,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一是管理的不确认性。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与其他的传统行业还是无法可比的,依然是处于“无序竞争”的“雏形阶段”的。这个观点也许会被“领导们”感到不悦,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事实是最好的发言。1998年,中国室内设计师资格得到确认,室内设计行业也由原来的建设部划归到轻工部管理,既然“文件”已经形成,怎么又会形成“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和“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平分天下”的局面?(在对台问题上,我国一贯主张“统一”,怎么到了这里却要“分而治之”?)做为一个行业,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是不是真的管理了,并且是管理好了,是不是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约束机制?!这才是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主流。
二是基础建设瘫痪。一个行业诞生了,而这个行业的基础教育工作却迟迟没有跟上。作为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的“手绘”这门学科,比较权威的“教材”竟是一次次再版的1995年完成的已经与时代脱节的不完整、不适用、不成体系的“书稿”,造成“权威教材”无权威,并难以使用的结果。这也是中国室内设计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设计概念严重模糊。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一种商业行为。什么是设计?广州美院的么冰儒老师在《室内外设计快速表现》一书里引用有这样一句话:“设计就是在限定中求生存。”这句话应当成为设计师的座右铭,应该把它传授给众多的学生们。由于设计这项工作有太多的限定因素:时间的限定,周边环境的限定,造价的限定,甚至投资者的个人意见等等。所有的限定因素都一一解决了,它还要有唯美的形式,还要有众人的认可、接受和赞扬——设计师应该是一类理性和感性(唯美的)结合的人群,而他们的工作态度更应该是严谨的,高效的。我对这段精辟的文字倍加赞赏。
室内设计,是根据不同环境要求所进行的“量体裁衣”的工作。这就与其他绘画作品存在了本质的区别。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也就构成了室内设计手绘方案的原则,即:真实性、科学性、艺术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满足所设计空间的尺度概念和视觉概念,这是我们做设计方案的首要前提;
所谓“科学性”,就是设计方案的画面必须要具有科学准确的透视、比例关系,同时也包括设计过程中对材料、光线、气氛、环境等因素的科学把握和应用;
所谓“艺术性”,就是对画面进行满足视觉效果的艺术化处理。也就是明暗、虚实、色彩等美学理论思想在设计中的需求!
由此可见,空间尺度概念的准确表现才是室内设计效果图的根本基础。
在空间概念上,设计师不应当成为是“魔术师”!任何夸大空间的观点无疑等同与“造假”!
诚然,我国目前从事室内设计的专家和教授大多在20年前都是以美术家的身份面对世人的,作为画家,可以在画面上“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用线条和色彩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一但身份发生改变成为室内设计师的时候,其主观前提、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式都要随之改变。一个优秀的画家不一定就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画家的作品是“唯美”的,设计师的作品是“依赖空间而存在”的,抛弃空间的设计“作品”,即使再美也是无用的,这是画家与设计师在作品上的最本质的区别。如果不明确这一点的话,在“一点透视图”中体现若干个消失点(灭点)的幼稚错误就难免不会出现。须知所谓“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的名称定义就是指“消失点”的数量的。

 

 

peiaiqun

积分:1

私信

    • 净澈之间 | 工一设计
    • 感官之旅 | Francesc Rife
    • Bohemian Master room
    • 如何改成1+1可变空间设计
    • 民宿-未来效果图
全部评论
沙发
yangshuoaa 2007-7-26 10:51 来自: 陕西西安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加微信群

只欢迎设计师加群,做广告的一律不允许,加群请先加微信:snsjlm0

官方微信

关注微信锁定精彩,每日推送精选案例或资讯,公众号:snsjlm!

我要设计

如您需要设计,免费为您对接最适合您的设计师,电话:15011229364!

奖项证书

打通协会设计认证通道,提供证书申报服务,微信:13436879894!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