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封建骑士是中世纪早期的代表,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那么,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变成中心资源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 ——〔美〕彼得?德鲁克
《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年)
不论老牌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新兴市场经济社会,本质上都是一个产业社会,其细胞都是大大小小的企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正在悄悄的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大家逐渐承认,人才是一种资源,而不仅仅是一项成本,更不再是可以随便用自动化机器取代的“工具”。事情还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这里面正发生着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资本在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正逐步被知识所替代!“知识已经成为将我们的社会变成‘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资源。”(德鲁克语)
很显然,我们正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按照德鲁克的观点,这一转变进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望于2010~2020年完成,后发市场经济国家也因经济全球化而紧随其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对孪生兄弟都会让位于新的对立统一体。
知识工作的生产率,将是经济竞争的焦点——总的来说,现在的知识生产率还十分低下,知识生产的管理方式还十分原始,创造新的知识管理体系,提高知识生产率,是未来“知本家”的伟大使命和经济统治力量——不管现行法律多么“资本主义”化。
“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变革,而且是人类状况的一次变革,是人们不再依靠出卖体力劳动养家糊口的第一个社会。
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出现了一群被称之为“知本家”的知识领袖,逐渐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另外还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工人”,也就是“为自己打工”一族(并不仅指从出卖劳动力的智力劳工到出卖工作成果的自由职业者这很少一部分人,而是指大多数知识工人的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和他们的成功模式笔者另有《为自己打工》一文专题论述)。
在中国第一批“知本家”的艰难探索中,多数已经从“先河”变成“先烈”了。这也为目前盛行的“知本主义”不可能论者的提供了依据。但是,请不要忽视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新事物在萌芽状态下都是弱小的,遭受挫折或部分个体被戕杀都是正常现象,但都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
然而,令人兴奋的消息是,在众多“知本家”先河中,还有没成为“先烈”的,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范式”。下文就是笔者根据一个具体案例对这些成功“范式”中的一种进行的简要总结(因为某种原因,本文不对具体案例进行描述):
1.提出一种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理论”,以这个“产业理论”为旗帜,通过“旗帜”的号召力,聚集产业力量。
一种“产业理论”是否有重大影响力,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这里需要对产业社会的悟性,也就是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佐说的“抓住世界的心”,或者中国古人说的“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刻”。这样说也还是难以理解,但是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述方式(或者说我的思想也还不够清晰,一个比较确切的词是“契合”)。可以举个例子:当年美国有一位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黑奴吁天录》)的女作家,被林肯称为“引起一场大战的小夫人”。为什么一本小说可以引发奴隶解放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是势所必然,也是“99℃+1℃”。
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要善于借势借力推广出去(注意:理论不是技术,理论是需要大力宣传推广的,技术是需要保密的。绝大多数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不懂得这一点,虽然搞技术搞得非常精,但不是因为寂寂无名而卖不出自己的技术,就是像许多专家教授那样把辛苦研究出来的技术无偿公诸于众)。
借势的方法有:(1)借权威学术刊物之势,大量发表文章;(2)借权威科学家之势,取得行业权威科学家的支持,或者主动融入某权威科学家的理论体系;(3)借政府政策之势;(4)借行业协会之势;(5)借企业组织或财团之势。以上各种势力还能够“互生”,例如通过与首席科学家的交往,在他们的推荐下就能获得许多国际国内高层学术会议发言的机会;通过吻合政府的政策和与企业(财团)的交易,可以获得政府的项目经费及名义,并得到在相关政府会议上发言的机会等等。
自办网站,炒热主题社区是联络行业同道、聚集行业资源的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传播阵地的作用也在其中。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办一个刊物是非常好的方法。这些手段的最根本的一个目的是要凝聚一群人,形成一个“智慧圈”。
理论的完成形态需要体现为专著,通过由论文到专著的过程,奠定在该领域学术带头人的牢固地位。
2.整合知识体系。理论是一面“旗帜”,但还不是“生产力”,真正的“生产力”是一个整合起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之前只有经验的传授,没有知识体系存在。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知识体系已经产生,就被应用的生产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有用的资源,一种生产力要素。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创造更有效率的知识生产方式——现在能够把握的方式就是有主题的整合。
整合知识体系的前提是理论旗帜的鲜明,有了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也就明朗起来了。
但是,整合知识体系的工作不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理论创始人现在要转化为知识整合的领导者。领导过去分散在各个领域里的人共同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前面提到的借势借力及其在理论传播中建立的名望此时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了。
一旦整合知识体系的工作真正成型,就有了领导一个产业领域的资本。
3.建立领导一个产业领域的组织模式。在理论建设和知识储备之后,就要通过一种组织方式领导这个产业领域,把拥有的知识资源变成知识资本,从这个产业领域中获取收益。
在理论建设和知识建设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影响力,借影响力如日中天的时机,组建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到时候那些现在看来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克服的困难,都会变成坦途、迎刃而解。
协会领导产业领域的主要方式是设计对产业领域内各会员单位的价值,同时也是设计协会的“赢利模式”(尽管协会是非盈利组织,但经济是协会存在的基础,协会的经济成功主要考核指标是同样的资金来源解决了会员多少问题)。
体现这种价值的形式有职业培训、认证、展览、年会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应该还能找到很多。
4.建立核心实验室。前述措施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产业领域的发展道路,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在这道路上设置一个“收费站”。
试图成为中国第一批“知本家”的人现在大多铩羽而归,正在哀叹“知本主义”行不通。事实上,这些人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试图采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或游戏规则运作“知本主义”——他们大多采用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入某家企业,希望凭借“知识资本”取得一定的剩余价值索取权。在知本与资本合作的初始阶段,资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这时的资本需要知本的帮助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的“贪婪”性,加上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法律自身和执法的腐败都不倾向于保护知本),在知本融入资本之后,只有两条出路:成为资本的奴隶或者在被资本榨干之后分离。
事实上,“知本主义”需要自己的运作方式。我们能看到的最佳方式就是知本家掌控一个领域的核心实验室。(发明家独立创业似乎也是一条出路,其实是一种表面的出路,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演化成了资本家,这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爱迪生之类的发明家创业如出一辙,并且各种条件与那时候已经根本不同,成功的概率极低,暂时的成功也因为不符合知本的本性而最终归于失败,或使知本家陷入长期的痛苦之中——他们发现自己的知本只能起到原始积累的作用,他们需要从头学习自己完全不懂的资本运作规律才能维持自己所创造的企业:呜呼!知本家成了自己所创造的企业的奴隶,不是企业灭亡,就是知本家灭亡(转化为资本家)。)
而通过创办和切实掌控一个领域里的核心实验室,则能进入知本家的自由天地——通过组织高效率的知识生产来领导一个产业领域。
这个核心实验室必须是该领域的“贝尔实验室”,能够不断“生产”出该领域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并使得该领域各生产企业的“自我生产”都显得不经济、不合算,还要使任何试图不与这个实验室打交道的生产者跟不上发展潮流而很快被淘汰出局,因为该实验室不断引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潮流,并设计该领域的生产方式和该领域服务的最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该实验室的经营方式可能是技术转让、全面解决方案和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及委托研究。实验室也不反对该领域的生产者投资,但不能出卖掌控权。
这样一个实验室就是通往该领域的光明大道上的一个收费站——必经之路上的收费站。更巧妙的收费方式是设计一种“门票”产品。这种产品要在数量上微不足道,在作用上非常关键。由于是一种“有形”商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又由于是独占生产技术或生产方法,很少遇到竞争,可以取得高价(包含了其他知识生产的成本)。
以上这种“知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已经被个别探索者的初步实践所证实。
在“知本主义”发展初期,非常适合“知本家”表现的领域并不是很多,需要一些有利条件才能使相对弱小的“知本家”生存。那些还没有成为成熟行业,但有着明朗的行业发展前景;非常需要系统知识的引领,却因行业中新兴企业的分散无法对知识进行“规模化生产”,其知识生产能力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要求的领域就是适合“知本家”表现的领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施这一“范式”的成功关键是要树立一个行业领袖的心态。时刻不忘一个行业领袖应有的姿态和应负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展自己,同时团结一大批同道共同促进行业发展。可能导致计划失败的个人因素包括:
——只考虑如何挣一点钱,或者小富即安;
——懒惰,缺乏献身精神;
——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或者领导欲望;
——进入产业生产过程,与该领域中的生产者进行竞争;
……
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晚年谈到:“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应该是衡量“知本家”一生成就的最高尺度。
领略至高人生境界的大门已经开启,奋力拼搏吧——未来的中国“知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