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鹿特丹和北京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室,始终致力于对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新兴问题的监测和评估,旨在寻求建筑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次接到的任务是,改造移动公寓大楼内的三层楼,使其成为一个联合办公空间,建筑师引入科研型设计方法,打造了一个灵活多变的空间共享模型。
一层 “图书馆”式的空间体验 最终完成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图书馆式的空间体验。一楼,传统的门厅—走廊——办公室布局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流动空间,吧台提供着联合办公空间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大讨论桌除了团队工作之外,还可以作为共享的个人办公使用;卡座区则有着更多的私密性,适合两三人的小组工作和讨论;如果你不想被来往的人们所干扰,还可以一头埋进工作站中专注手头的工作……总之,建筑师将大学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方式代入到了该联合办公项目中:团队与个人可以在这里任意选择最需要的使用空间。
联合办公空间总面积达800平方米
吧台为办公空间提供了基本的管理与服务
大讨论桌供团队与个人使用 办公+展览 除了“图书馆”式的体验之外,该联合办公空间还采取了“展览”的方式进行设计:由于联合办公空间的入驻者多为创业阶段的中小型团队,意味着空间设计需要满足团队产品的发布、展示、乃至销售等功能需求。于是,建筑师在首层植入了四个展示模块单元和一整面的展示墙为创业团队提供展示空间。此次联合办公的设计不仅仅是办公团队的入驻,也为创业团队产品的入驻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间。
利用三角桌的模块化属性随时满足团队与个人的工作需求 多功能独立零售区 空间的首层原为商铺, 租金昂贵。为了回应商业的需求,设计师除了在底层设置了提供服务和饮品的吧台之外,在西侧入口植入了相对独立的零售区。零售区有独立出入口,并通过家具组合与首层大空间分隔。在平时的使用中,该部分与大空间的吧台连通,作为联合办公空间的一部分,此时,零售区的三角桌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拼合成会议、团队工作等等;在早晨和周末等特定的时期,这里还可以作为短时零售以及展示活动使用,成为小型创业团队产品展示推广活动的绝佳场所。
位于一楼西侧的独立零售区 地下层 在办公空间中,地下层往往会因为其交通方式的不便而具有劣势,在远洋新干线We+项目中,为了避免地下空间的不便,建筑师将通往地下的楼梯间整体喷成了明快的黄色,在具有强烈引导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原本消极空间的活力。明黄色的楼梯间在地下层出口处打开,形成大台阶,作为该联合办公空间为入驻团队提供的小型宣讲和活动发布场地。地下层的公共部分还设置了“猫洞”空间和“睡眠舱”空间,供入驻团队交往、放松和短时休憩所用。
空间隔离板也可以是迷你型“睡眠舱”
会议室也可使用空间隔离板 二层 向上攀岩的创意 空间首层作为“展示”的建造语言被向上延伸:通往二层独立办公区的楼梯间被悬吊的黄色钢架填充,钢架在提供了楼梯间围护结构的同时,还在楼梯间顶部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半透明冥想空间,用来帮助入驻团队打开脑洞,这同时也成为了该联合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一大亮点。
通往二层的阶梯间增添了明亮的黄色钢架,提供一个强烈的视觉指导 隔离与植入 空间建构上,建筑师通过植入小盒子的方式来界定该办公空间中更为私密的会议室和办公隔间:欧松板家具组合限定了位于二层和地下层的会议室空间;而独立办公隔间则是由两米四高的透明玻璃分隔而成。隔间内采用明亮颜色的地面也加强了“植入”这一概念的表达,同时,这种与原有墙体分离的植入家具的设计方式也从另一面暗示了联合办公空间的即时性、灵活性和可变性。
本文由 玛祖铭立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