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官网-设计师互动平台 

新媒体课 大宅全案设计 素材严选 设计师证书申报通道
  什么是景观设计?


概述:近年来,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所接触到的景观设计任务也越来越多.但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中并不包括专门的景观设计内容,只在"园林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等课程中有所涉及.在实际工程中,我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请大家批评指点.

我学景观设计,是从直接抄袭国外优秀景观设计实例开始的,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的第一本景观书是<世界建筑导报98.01>, SWA事务所专辑.相信不少人都是从此起步的,看看SWA被抄袭多少遍就知道了.这更多是一种从形式和手法上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景观设计,它包括那些内容,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以及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等等.

1.什么是景观设计?
单独定义"景观"是很困难的,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接触的"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也使开发商赚更多的money).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根据王教授在中国建筑文化概论中提到的,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欧洲传教士讲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如1724年,传教士马国贤将避暑山庄版画带回欧洲,之后又有王致诚将颐和园介绍到欧洲), 中国对"自然美"的重视,"虽为人作,宛自天成",深深的影响了西方文化,出现了洛可可风格及英国中式园林,后逐渐发展成景观建筑学及后来的生态建筑学.(文化出口转内销,好东西让洋人发扬光大了,对于这个话题,我正想写一篇论文,作为中国文化概论的结课论文,希望熟悉西方造园史及景观建筑学沿革的朋友多多帮忙,提供资料,先谢过)

2.景观设计包括那些内容?
同样,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我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 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看看国外一些提供景观设施的商业站点,我惊叹于其分类之多,涉及内容之细致,使得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3.景观设计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仍然从规划角度来说,我认为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该区域的(商业,文化,生态)价值.因而在设计中应抓住其关键因素,提出基本思路.举例来说:天津服装街,作为一条已经衰落的商业街,在改造过程中应着重于重建该街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氛围,按照步行商业街的尺度,补充必要的商业辅助设施,针对服装业特点提供适宜的氛围和环境(好像都是废话);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应是人流的组织,休息场所的安排,通过软硬景观建立商业氛围,以及细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解决,就可以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不幸的是最大的困难不在设计本身,而是时间和资金,最终方案并未清晰的体现设计意图,而最终的施工只是将地面重铺一遍,并粉刷立面,"表面看起来好多了").至于表现手法,国内目前拼凑图纸的现象非常普遍,即扫描照片拼凑于平面图之上,这是某些"国情"所至,算不上真正的表现.而我以为的真正的表现并不在于漂亮的画面,而是对设计意图的充分体现.就我目前的条件和技术水平来说,我认为在景观表现上,手绘比电脑表现不论在效果上,还是对意图的表达上都更加有利.

4.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
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由于运作方面的问题,方案与最终效果通常相去甚远.我在学校所接触的项目以方案阶段为多,图纸的表现,文本说明的撰写(也就是理论够不够玄),尤其是后者,对方案的评价极为重要.

 

 

新媒体课 大宅全案设计 素材严选 设计师证书申报通道

黄永生

积分:0

私信

全部评论
沙发
黄永生 2005-12-11 03:01 来自: 河南郑州
景观设计的误区  

l 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 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板凳
黄永生 2005-12-11 03:02 来自: 河南郑州
误区三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 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 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 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  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  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 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 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误区六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 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 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 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结束语

  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思考、自省,需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以及听到不同的声音。笔者非常担心社会对景观作品总是一片叫好,他们更关注的是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正是在这种善意的呵护下,景观设计一步步走向误区的泥潭难以自拔。

  从业多年,笔者时常在种种误区边缘挣扎徘徊,责任感与良知经常会让我自问:你到底干了些什么?我希望忙 忙碌碌的同行们暂且放下手头的活儿,让我们一起思考: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4楼
黄永生 2005-12-11 03:02 来自: 河南郑州
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
一个好的家就是让人、自然、生物协调地生存在一起,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理想,这样的景观设计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有机会去西藏的昌都,你一定要走一走那条300米长的步行街。步行街为曼陀罗形式,景观环境由市民广场和步行街内的四处小型广场组成。广场空间的形状由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作为广场核心的水体景观也是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水景之间又以水渠相连,水流由高向低流淌,喻意澜沧江自青藏高原波澜入海的壮观景象。沿步行街中轴线,穿过五个广场及核心水景,用当地的暗红色砂岩铺就一条约90厘米宽的基轴,象征当地文化长远、刚直;红色基轴随轴线的转折而转折,出现契性交叉,象征当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选择和嬗变。

  一条商业街的设计融合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内涵,一项建筑设计的讲述饱含着如此细腻的情感,而设计者正是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教授。

  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他所从事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已全部融化在他的生命中,需要的时候便会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并带着感情向你讲述:"一切生物和人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空间,你站在这里向窗外看,人在走,水在流,花草树木在生长……景观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景观的意义在于让人理解自然的过程。因此,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已经是一门很流行的学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我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多次演讲的磨练,俞孔坚能够把一门深奥的学问,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美丽而简洁。"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这一模式与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景观设计学就是要能把人类活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过程紧密协调,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以持续。"

  我的理想是使祖国大地园林化

  俞孔坚是中国惟一一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博士生,也是国外为数不多的这方面的专家。毕业后,他便在美国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在俞孔坚的心里,他还有一件事永远也放不下。"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我的理想是使祖国大地园林化。"带着心中的梦想,1997年1月,俞孔坚全家人回到中国。

  与许多设计师的想法不同,俞孔坚的设计思想是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为条件,用最少的投入来形成最美的环境。"我追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突出当地的文化和乡土特色。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建设,使多少年生活在水渠两旁土壤中的各种生物逐渐消失。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自然的'斑块',这就相当于给生物提供一个空间,让生命在水的周围生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过去做的许多事情都是错误的。"
 
  "我对土地是充满激情的"

  "像任何一件产品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有精品意识。

  环境要提升人的品味。"这是俞孔坚常说的一句话。在俞孔坚的设计过程中,对人的心理进行调查是他的一项首要工作。他曾做过一项这样的调查: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模式是什么?

  他做出5个方案供人们选择,72.4%的人选择了这样一种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戏,令人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把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联在一起,是俞孔坚设计风格的最基本出发点。

  俞孔坚说他们的长远目标是要创办一个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因此他们心中有一个大建筑观,这就是充分利用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文理学科背景,开展跨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合作,强调建筑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材料实验室,教师学生动手参与建造;采用教授研究室/工作室双轨制等办学方针构成北大建筑的特色。

  时代在发展和变化,俞孔坚的景观设计会过时吗?"不会!"俞孔坚回答。"人性是不会变的,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理想,而我的设计恰恰就是基于这个思想基础上的?quot;俞孔坚从美国带回给中国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一种现代文明的人居环境观念。
5楼
韩烁 2006-1-8 22:43 来自: 河北秦皇岛
支持
6楼
黄永生 2006-2-20 23:07 来自: 河南郑州
怎么看的人这么少啊
7楼
黄永生 2006-3-11 18:00 来自: 河南郑州
哎!景观啊!
8楼
heishanhu 2006-3-12 19:40 来自: 广东广州
受教~可以介绍几个国外比较好的关于环艺的网吗?谢谢~
9楼
袁亚 2006-3-31 17:43 来自: 河北秦皇岛
很好,我要努力学
10
judylu2005 2006-4-15 14:04 来自: 广东佛山
很好,很好,在评击现存问题的同时,又指向一个希望:景观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34下一页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加微信群

只欢迎设计师加群,做广告的一律不允许,加群请先加微信:snsjlm0

官方微信

关注微信锁定精彩,每日推送精选案例或资讯,公众号:snsjlm!

我要设计

如您需要设计,免费为您对接最适合您的设计师,电话:15011229364!

奖项证书

打通协会设计认证通道,提供证书申报服务,微信:13436879894!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