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
诗中所描绘的常熟兴福寺位于城北虞山之麓,方塔园内,青嶂叠起。 蕈油面起初是兴福寺里的一道素食,供香客与僧人食用,后来成为日常供应。民国时期,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宋氏姐妹品尝后赞不绝口,连道三声:“好、好、好”。后来,虞山蕈油面作为江苏常熟传统的特色面点,享有“素中之王”的美称,更是兴起了一种“到兴福寺,必吃一碗蕈油面”的面食文化。
虞面斋位于上海石门二路,紧临街区,分上下两层,主打的便是常熟蕈油面。设计师以“山上诵经,山下食面”的文化传承为设计出发点,取山寺意象,诗篇指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起篇:曲径通幽 设计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多重融合。把江南传统文化意境中的远山淡影、恬淡安舒,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营造一个闹中取静的简约空间,让来往的客人在喧嚣的氛围中享受一份宁静。
推门而入,人文精神浸入的内部空间,就像是一首节奏起伏的抒情诗,尽可能丰富多变。入口处特别设置的迎客青松,姿态优美,与江南特色的月洞门形成极好的互动。鲜艳的绿由室外延伸至室内,打破原空间静止的状态,产生流动美感,构成不同空间内景物的同一节奏,移步易景,饶有趣味。
承篇:闲情雅趣 没有华丽的语言,直观纯粹的体验。同一片屋檐下,窄巷之间,邻桌一碗热气腾腾的蕈油面,传递着市井生活最实在的烟火气息。
外联面横向窄窗的设计,由外向内,亦或由内向外,通过取景的方式,形成一次次动态的“框景”。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设计修饰,设计师认为富有温度的真实的生活气息便是空间中最美的画作。
顶面折扇造型的处理,巧妙修饰了原建筑层高较低的梁结构,形式上则贴合了面馆本身的街角弧度。墙面清雅,留有余白,像是闹市中尚未展开的时光画卷。 转篇:别有洞天 粉墙黛瓦,以最精炼的方式提取江南韵味及东方精神。一面高墙纵身而上,将上下空间串联,阶梯由此而上,迂回转折、虚实交错,食客行走其间不断变化的视觉呈现,对空间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合篇:怡然自若 设计,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实现内心某种单纯美好的愿望,缔造出轻适、愉悦的空间体验感。针对旧楼的改造,设计师将可利用的原始结构进行保留,如木梁、地板、青砖等,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彷彿一场穿越时空的遇见,温柔的绵延着一种古色古香的诗意,一种悠闲与怀旧的气息……
飞檐翘角,黛瓦黄墙,江南寺庙独有的特色运用进室内,跃然而至,古寺倩影似有声,物尽其用,方知其美。浩浩荡荡入其间,蓦然回首,云雾已然在脚下。
或两人小坐,或四人相约,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规划的空间布局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灯光作为氛围营造必不可少的部分,光线的强弱、色温的控制,尤其出彩。空间里的每个小角落,都被熏陶得诗一般精致而美好。
精工而不过于繁复,纯净而不至过度简约,艺术与设计的天平如何保持平衡,始终是设计策略的重点。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材料的古朴,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游园般的体验,内外相通的格局与高低错落的块面组合,带来纯粹的想象与期待。
繁华的闹市,喧嚣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然而,繁华过后的宁静与平凡,是需要有一颗质朴的心,去找回生活中的小确幸,这大概就是一家店,一碗面,一种情怀。
平面图
△ 1层平面
△ 2层平面 项目名称:虞面斋(常熟蕈油面馆)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项目面积:155平方米 室内设计:CIMA希玛设计 软装设计:CIMA希玛设计 设计总监:邹俊波 设计团队:朱寒如、朱玉分 主要用材:石材、金属、木饰面、水泥 竣工时间:2019年4月 项目摄影:屠金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