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住宅总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据统计:人的一生,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在由钢筋混凝土、玻璃构筑的当代城市中,住宅几乎是千城一面,仅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容身之所。这个空间是否舒适,是否有情感,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不断进步,工业迅猛发展。长期的工业文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同时也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现代人越来越渴望住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接近自然。
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自己的建筑文化,更需要有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空间。
我们不禁思考:在祖先留下的、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什么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建筑创造,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徽州民居内的天井更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并不纯粹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更是一个能满足多彩生活的休憩场所。
它是住宅内唯一能感受外界四季变化的地方,更是主人情怀的寄托之所。
02
文化述略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 注释天井是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大井。
《辞海》中对天井的解释有四种。其中第二种是指“四围或三面房屋和围墙中间的空地”,这两种情况如右图中A、B所示,这种解释主要是从天井的平面组成来分析的。另三种解释与本文关系不大,暂不提。
故本文探讨的天井定义为:在单体建筑内部四面或三面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无顶盖的建筑空间。
不少场合下,天井和院落被混为一谈,在此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做简略的说明。天井不同于院落的原因有四 :
一、尺度不同院落一般取“百尺为形”的基准尺度,而天井往往受容身"丈室"的制约。《论衡·别通篇》:"宅以一丈之地以为内"。《理气图说》日:“天井之形要不方不长,如单棹子状”。所谓单棹子就是划船的单桨,桨板的长宽比约四至五比一。
二、空间形态不同天井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空间,是界于室内和室外的灰空间。而院落则相反,属于室外空间,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体现着人们热爱山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天井是单体建筑的一部分,而院落是建筑群的室外空间,在建筑群中与建筑形成一种图底关系。
三、构造方面不同从细部构造上来看,天井有一系列采光、排水、散气的构造;而院落中主要以铺地、盆栽等室外构造为主。
中国古建筑的“门堂之制”是院落形成的主要原因。院落从构造上说是由门、堂、廊组成;天井的构成要素中没有“门”。就古代木建筑的发展而言,门的形制与主人的身份息息相关,门庭显赫之说由来已久。
四、功用程度不同天井与院落在功用程度上相去甚远。
院落与儒家所提倡的人格修养息息相关,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不可能常常“处江湖之野”,故园林和院落就成为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所在。
很显然,天井因为尺度较小,和真正的自然界有距离,故只能模拟“咫尺天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03
配置 古代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稠,气候潮湿。为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古徽州人把北方宽敞的“四合院”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相融合,创造出 “天井”这一独特的空间布局形式。
一、平面布置徽州民居的基本平面是以天井为中心展开的方形的空间布局。
天井布局随面宽方向呈长方形,伸到两过间的窗中线,长宽比约5:1。天井式民居平面结构的基本单元是“进”,以“进”为单元,通过纵横向组合可以连接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整体。
天井式民居的平面类型以一进作为一栋独立的住宅最为普遍,并且多采用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格局。如下图
由于“一进式”住宅远远不能满足封建大家庭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纵横向组合,复杂连接的多种平面格局。在平面布局上,天井式民居的基本形式多为方形,也有结合地形而作不规则形状的。
二、开凿水池徽州民居天井下,一般都开凿有水池,并且明沟上的石板地漏图案都雕刻成圆的古钱形。在天井中设水池不仅有蓄水,调节空气湿度,改善室内小环境的作用,更和古徽州风水理论中的“财禄”息息相关。
《相宅经纂》卷三《天井》中云:“凡第宅内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房前天井固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象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而古钱形石板地漏图案,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仍留家中。时至今日,收藏界还将“古钱”雅称作“古泉”即为此理。
石板水池的深浅,也大有讲究,甚至可以藉此判断古民居建造的大致年代。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水池有“深度随朝代的更替变迁而逐渐减小直至为零”的规律。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铺的“池状天井”深度较深,有的甚至可成鱼池,有时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为桥以便于行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变幻,池状天井逐渐变浅,直到最后池深为零,天井石板几与门屋地坪一样高。
三、地面铺装
天井既是室外空间,又是户内自然景观的中心。其地面要求平整、渗水快,因而采用大量的石板拼铺,并设有石质的地漏口。徽州因盛产石材,故常替代砖块成为高档次建筑的象征。(徽州有三个著名的采石洞——“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出产优质的黑色石材,名“黟县青”。)
地面铺装在铺法上也十分考究,讲究韵律之美,并以简洁、明朗、大方的格调,增添天井的魅力。天井铺装有一定的格式,因此边界显示十分明显。
大厅及厢房外的檐下空间,有别于完全的室外,属于开敞流动的空间,因此大多与天井铺地保持同一标高或略高出天井地平。
一般的铺砌方式是垂直于行进方向拼合,铺砌的石材基本是比较规整的长方体,铺砌的组数也有讲究,多为奇数。铺装方式如上图
四、陈设布置
天井地面除了开掘水池外,一般设有石桌石凳,栽植果木花卉,安置漏窗等。我国古代风水学主张庭院内应广种植物、花草,认为它具有“藏水、避风、陪萌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四大功能,徽州民居的陈设自然深谙此道。如西递村的清知府胡文照的宅子,因势结构,点以花潭水池,隔以漏窗女墙,饰以石雕砖缕,配以石凳石桌,甚至门前置放整石雕刻的梅瓶等,把整个院落点缀得十分雅致。
五、“三雕”运用
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天井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如下图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既能融合在整体的建筑物之中,又能像国画一样,独树一帜,清新淡雅。
值得一提的是木雕艺术,为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增添了价值,对整个民居装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徽州商人的“贾而好儒”在其装饰题材上也有所反映,多数住宅除运用大量象征财富的铜钱纹窗格外,还会在天井出挑的牛腿、木槅门的中段,雕刻孝义典故,表达传统观念中最高尚的情操——“孝”。也有冰裂纹或镶嵌彩绘石板的手法,表达住宅主人的情怀和追求。
天井下雕刻装饰位置也很有讲究,安装时更有技巧,讲究观赏的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显得层次丰富,达到统一中求变化。徽州民居采光主要是依靠天井,其惟一的光源就是井口的天光,这种从上方流泻下来的散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类似现代设计中的射灯达到的效果。民间艺术家为了使雕刻的部分更加突出,雕刻时一般都是上深下浅,在散光投影下,雕刻的内容显得生龙活虎,光影协奏,富有美感。
徽州三雕,虽只是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但其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的地方很有分寸,雕刻图案形象、色彩与整个建筑物自然得体。
徽州民居中的装饰精华,无论是手法、构思、作品题材、文化底蕴,都体现出明清时期我国工艺美术的至高境界。
04
功能性 一、采光古徽州地区地少人稠,用地较为局促,建筑间距都较小,给建筑采光带来诸多不便。又由于徽州商人常年在外, 留守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因而对私密性要求很高,再加上安全性的考虑,所见民居皆为高墙封闭式。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天井在徽州民居中承担了采光的重任。虽然天井的面积不大(长度相对于正房中央开间,而宽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大小,再加上为了遮阳而四面挑出的屋檐),但它仍使厅堂、厢房都能采到天光,产生了在东、西方住宅中都未出现过的透明而静谧的光线,令人叹为观止。
二、通风
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古徽州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古徽州,风压本应成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建筑群整体规划中采用了“紧凑式单体”的密集排列方式,再加上高大无窗的外墙,使得风压通风(穿堂风)基本无法实现。
在徽州民居狭小的空间内,天井使热压通风成为可能。天井成为天然的空调,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有效地达到了通风的目的。加上当地居民对气候的适应,已经掌握了开启门窗合适的时间和范围,居室中的气温还是较宜人的。许多外国专家将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称作“会呼吸的房子”。
三、遮阳
徽州民居从整体规划到单体设计,都十分重视遮阳。在平面布局中,天井一般位于门堂之间,是建筑的中心,为减少太阳辐射,采用东西横向的平面。天井的面积不是很大,而且四周房屋都挑檐,使得室内天井南北向的空间断面的宽高比约为2:5。这些设计有效的避免了太阳的直射光,使进入天井的光线多为折射光,静谧的光线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排水
水系设计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村落依山傍水,顺应地势建造而成。
徽州的先人们巧妙的把天井中的排水道与巷道中的排水道相连,利用山势的坡度,形成重力流,利于污水排走。溪水常年流动,建筑百年屹立,两者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人工水系网络既有利生活、生产,也便于防火、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极具生态功能。
05
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风水堪舆观念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建造、空间布局以及装饰等各方面都深受风水学的影响。在天井中,风水观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古徽州人同时受到道家“物我为一”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迷信“风水”,因此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修宅建院。
天井是古徽州人在自家宅内修建的一个可与自然进行“对话”的生态空间。宅内房门都向天井方向开启,天井的光线使厅堂显得高大、敞亮, 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在天井中休憩、读书时,既可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还可与“至高无上”的天进行交流,坐“井”观天对古人来说是何等的惬意。
古徽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还体现在建筑上把儒家思想和自己的文化积累、生活情趣结合,渗透到每一个建筑细节之中。天井上方,建筑精凿细刻着象征徽州文化的图文;天井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天井的设计,完全反映了古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四水归堂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天井表示“聚财”。成因有二:一是古徽俗有“暴室能聚财”之说,“天井”使家室暴露,可满足“聚财”心理;另一是天井的水使周遭坡顶雨水不至外泄而流于室内天井上的明沟中,所谓“肥水不外流”,财气积聚在家中。
天井的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坡度呈30度角,是一个倒置的“V”字,使屋前脊的雨水,顺势纳入自家天井,叫作“四水归堂”,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天井中开凿水池,蓄存积水,也有把财气蓄积家中不外泄之意。石板地漏图案雕成古钱形,寓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即“流银”。(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天时,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
“山养丁、水养财”,天井是精明的徽商“聚财”思想的体现。商道与诗意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反映了徽州人“以积聚为本”的朴素的价值观。
顶天立地天井的造型——通天接地。上通天,可通风、换气、采光,下接地,可排水、除污。在此空间里天地阴阳之气持续循环往复,吐故纳新,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古徽州人出于安全考虑,在自家宅院修建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却让人的心理产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
徽商虽富甲天下, “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却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在自家宅中设天井,有顶天立地之感,使徽商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释放。
06
现代视角
现代研究发现:天井是一个引进氧气,保持氧气,处理废气的特殊空间。
天井上口处于高位,风带来的新鲜空气进入天井后,经自然沉淀,轻清者上浮而逸出,重浊者下沉入地面的水池。所以天井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其中的空气比生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和富含氧,并且能昼夜保持。有研究数据表明:天井中氧的平均浓度为60.5%;比一般生态环境下的21%高出近三倍;而氮的平均浓度为39.5%,仅为自然环境之半。
天井的神奇之处还体现在建筑节能上。
天井上部覆盖的氮气层,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当氧气进入天井时,与氮气层发生了热交换,使得外部与天井内的温差变小,减少了能耗。
而室内和天井中的空气进行热的交换时,房间传向天井的热,温暖着其中的空气,然后经过对流到天井周边的其他房间,较轻气体上升携带的热,被下降的氧的扩散流带回,所以此过程中能量的消耗也很小。
天井中的空气温度与室内温度接近,既表现为通风节能,又表现为围护结构传热节能。
07结束语
徽州民居中的“天井”,以其近乎简单的造型,丰富的内涵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居住环境的杰出典范,是明清时代经济、文化和思想状况的缩影。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释放心灵的心情正合天井住宅的精神。天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可以营造自然生态的环境,使住宅和环境有着良好的互动。同时对于建筑节能和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都有益处,因此对现代建筑有比较高的借鉴价值。
在现代建筑创作上我们同样应该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新的住宅建筑,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居住场所。
更多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