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庭背后的故事很多,从名字是取自小马总的爷爷奶奶起,到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最终参与了设计,再到那些金属网基础框架灯光等种种细节,还有食物本身及潮汕文化等等,篇幅会有点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出个番外。
但这次打算以上那些都不讲,只想谈谈珍庭设计背后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多元的混杂空间,由我在一个多元而混杂的大环境里设计完成:2019年初,于纽约。现在想来,人确实应该有段时间完全离开现有的环境,到“别处”。那样,会得到一种更有趣的思维状态。
那时和国内的联系隔着的不止是空间和语言,还有时差。在黑夜和白天间换算着那颠倒的时间中,挂念着隔着大洋的此岸,看过了纽约的第一场雪,看了若干的展览,在异的特别明显的脸庞空隙里,我居然找到了一种别样的自洽。
那种自洽,变成了无窗房间里的“纯中国味”的墙纸,利用着镜子穿越着古今和真幻;变成了各种的色块,红的蓝的,当代的传统的,混合在一块浓郁得像化不开的思念,我想象着自己立在其间……
海外洋派的、谦逊内敛的、大胆奔放的……当初图纸上这些都混在纽约冬日的阳光,或者夜间公寓外的风声里。我与世间离得很近,又格外地遥远。我有份朋友给的曼哈顿必吃榜单,像大众点评一样,也真的就那样吃了一轮。这种经历让我有了很多个不同的“欣赏点”,大的小的、拥的挤的,艺术的、新奇的、俗气的……严肃有严肃的趣味,网红有网红的稳重,一切消散溶解汇总后,得到的是一种平日里很少接触的、意味并不明确的感受,但又与我那时独自一人的生活、学习状态十分契合。
平时里很多习以为常的小细节,在那段时间都多了份不同的感知,仿佛额外调动起了五官,温度、湿度、风向都能被触摸了起来。面对着图纸,神与识都能更多地延展放开,关注的好像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生活设定模式,而不仅仅是止于项目本身,不被限于一桌一椅一场景一对视当中。
潮汕菜的本身就很有趣,从一二头的鲍到各种奇珍鱼肚,金钩翅大响锣……自有其奢,芋圆鱼饭、虾枣果肉,蚝仔、瓜烙……各有其用,都是能从五感欢迎到五脏并转换成能量的东西,元气缤纷,烟火满满。你能想象到人们来往于珍庭当中,带着各自的属性和色彩,和食物一道,用着空间,短时间混响成新的故事。大众的、谦逊的、有精英意识或无的……不用探究其本质,也没有什么虚假或者更真实,全部的全部,都是一种新的平衡。
人本身就融于天地间,自身就带着对生灵对环境的解读,一束腊梅一棵黑松就能回应自然的呼唤,一片苔藓即能引入至一个短暂的休憩之境。于是不用在意地处的环境不够理想,没有与外界固有的自然对话的等等局限。
我们每个人都融合了多种角色,同时享用着人类集合体的智慧结晶。每一个设计手法、每一道菜式,其实都经过了无数前辈们的总结和突破;每个时刻、每一段路,其实都福祸相依,悲喜交杂着。两年前在纽约的我,此时在深圳的我,隔着很多人很多事,隔着大家其实都差不多一样的经历,更有全球的形势、机遇及考验,各种情绪交融一处,不管喜剧的底色什么,喜,终归是大家都爱的表达。
再说回珍庭设计中大家可能想知道的:阿根廷艺术家Julio Le Parc对这个方案的图形图像关系有影响,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对设计有影响。潮州文化在空间中做了显性处理,主要表现在陈设上,字画都是马总个人的收藏。包间一共有十三个,主题、大小、色彩、设计手法都不同;灯具、家具都是为这个项目单独设计的,看上去还不错,用着也挺舒服;大厅的红色和图案的选取应着潮汕文化中的民俗;还有各种小装置、小灯、光影关系等细节,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找。
2019年八月开工,2020年八月完工,过程中最难的是在商场里做庭院,改了建筑的外立面。夜幕降临前,能看到整个城市的熙攘,后,能感受到包房里全部的情绪。入口外立面用了混凝土砌块,细看时能发现图形的变化和光的关系。入口后水景的倒金字塔和金饭碗,是一个装置,除了成为珍庭内与灯具、装置等统一的元素外,也是个风水好兆头,开门见喜、见吉、见美,让见着的大家有那么一两秒钟的停顿、等待,或者还有欢喜。
我很高兴设计了珍庭,就如当初设计了东西小院一般,虽然属性有所不同。这种更有烟火气息的设计有点像一种黏合剂,联通城市、人文、天色,链接信息、思想、情感,朋友们在美食前彼此欣赏、互诉、接收善意…这是更加接地气且能随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们一同变化生长的现实风景,是一种存在着共同促进、维系关系的空间场域。于是到最后,设计本身其实是不用专门特意提及的。
这应该是水平线庚子年发布的最后一个项目,提前预祝大家牛年吉祥,生活美满,万事顺意~
2021.01.30. 琚宾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