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
Space planning “天问:世界观的对话”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WYSS)杭州分场,2020)举办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八号楼体育馆内。展览对话空间在设计之初规划为仅使用与占据一半体育馆的面积,剩余一半体育馆空间保留给学生的体育活动使用,两个半场之间则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空间使用方式的对比:一半空间给予脑力活动的发生,一半留给场馆原始承载的体育运动功能
人流由建筑北侧的主入口进入建筑,随之即面临着回廊的一角,那是一个照壁的局部,照壁上标识着由蓝色星球上的衍生出的文明意识的文字信息,这是文明仍在幼年阶段由外部空间进入内部空间引力场之时,在引力场视界面上残留下的“信息碎屑”。亿万年它被定格在视界面上,就像一组文明的纪念碑一样,不断提醒着外部人流它的存在。
▼展场入口
▼空间主入口正立面
主体星宿系统
Star System 展场的主体结构简单而清晰,它由中心的一只巨大蓝色星球、围绕其悬浮的十五只白球以及地面升起十三只白球组成,它们共同成为一个孤立于外部世界的离散系统。空中的二十八个白球代表着中国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以地球为中心悬浮,分别以现实中的方位对应着二十八星宿的方位。它们在一个混沌系统中引力与斥力相互拉扯,平衡。每一时刻系统都处于稳恒态之中。 ▼由星宿衍生出的“投影”地毯系统 ▼“星宿”与其相对应的“投影”地毯 二十九只球体由一圈宽窄不一的围廊围起,十六只球体由天空垂下,十三只球体由地面冉冉升起,建筑空间内的人群则仿若各自处于不同量子态的费米子,穿梭游离在这方星辰空间中。灯亮,围廊内院则成了“天地呼应,众星拱极”之景。同时,展演现场的表演也利用了主体群星球体与三张幕布之间的空间互动以及光影互动关系。 ▼主体群星球体与三张幕布之间的空间互动 & 光影互动关系 ▼球体发光状态
回廊系统
Corridor System 峰会的主入口布置于围廊的东南角部(建筑入口为北侧),以拉长人的步行参观流线,每条通道由于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承载的二次附加功能不一而产生了尺度的变化,如:装置展览、灯光投影、演出后台等。进入围廊通道中,人类从外部空间逐渐接近展场内部,前行过程中围绕着二十九颗星体的引力中心做公转运动。 ▼复廊与主题星宿的关系
▼可收纳复廊空间 ▼拉帘与“星宿”的关系
家具系统
Furniture System 由于收纳空间限制,设计中主体结构材料的选择都基于收纳和回收的理念(定制气模球体与伸缩挂帘)。同时,设计的收纳准则也衍生到家具系统的设计当中,家具系统包括:座位、讲台以及不同尺寸和高度的小桌子,讲台采用了无螺栓的插件板组合方式,在“非常”时期,可由使用者自行拼接成形使用,在“日常”时期,可以板材的方式垒叠占据较小的空间。 ▼插件家具拼合过程
▼对话现场
▼开幕式现场
项目名称:天问:世界观的对话-空间设计
设计方:其实建筑事务所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0
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学术主持:高世名
项目顾问:刘正、韩绪、吴小华、段卫斌、俞佳迪、金赛英
策展人:姜珺 + 刘益红
方案概念: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空间主创建筑师: 李诗琪
空间设计团队:金镭、艾梦江
装置展演:谭彬 + 张斌斌 + 柳盈川+向逸
家具设计:二黑木作 + 李诗琪
家具制作:二黑木作
视觉系统:偏飞设计事务所
声音系统:亓梦婕
网站系统:胡晓琛
展务统筹:顾文佳
外联统筹:张婷
内容助理:冯宇纯
翻译统筹:苏雅婷
创作集体: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协作策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部、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璇玑研学工作坊”
项目地址: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8号楼
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摄影版权:吴清山、李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