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一隅与发展契机东南大学的四牌楼校区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上发展而来,学校南大门外的街叫四牌楼,自上世纪初起就存在。而一街之隔的沙塘园宿舍区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主要分布了学生食堂、宿舍、总务处办公和保卫处办公等功能。在这其中的总务处办公楼为一栋“富有民族风格兼西式化”(引述自当时南京工学院院报文章)的二层主楼建筑及北侧紧邻的一列平房,由于办公楼的管理需要,场地四周有一道围墙隔离了内外,让这里成为沙塘园宿舍区里较为僻静的一隅。
修复过的建筑与新建钢廊
项目区位
尽管被围墙和树木遮挡,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依旧能从一些细节中察觉到这栋建筑的独特性。二层的主楼建筑从外观看上去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建筑,外墙采用青砖砌筑,屋顶为歇山小青瓦屋面。建筑南面的抱厦让平面呈一个倒“凸”字形。主楼外墙的窗洞采用平券砌筑,红褐色的木窗外附旋木栏杆。北侧平房为长条形四坡顶建筑,其外廊廊柱采用方木柱,廊顶为船蓬轩的形式且轩梁上有精美的雕花。外廊的地面是彩色拼花水磨石地面,颇具南京老城南的一些建筑风格。
建筑场地原状鸟瞰
二层主楼(左)与一层平房(右)原状
2021年东南大学打算在沙塘园宿舍区内设一个书院,为学生提供一处阅读、研讨的场所,同时能感受到四牌楼校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正好总务处即将搬去新校区的办公场所,其办公小院就成了理想的书院选址,曾经封闭的校园一隅即将紧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
二、建筑考现与设计策略 考现学(Modernology)在建筑学中指的是通过对现有建筑和城市环境的现状、使用情况、历史背景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识别其中的功能、结构等问题,以评估建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为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提供依据。建筑考现学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师今和次郎(Wajiro Kon)在20世纪初提出,后来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为四步:“实地调查”——通过测量、拍照、绘图等方式记录现状;“文献研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档案;“用户访谈”——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的感受和建议;“数据分析”——分析建筑的使用情况和性能数据。这些步骤方法在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相关史料的查证,以及对老一辈东大人关于其儿时记忆的采访,我们对这栋建筑的历史身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组包含二层主楼及一层辅房的建筑,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所购,根据平面推测建成之初为私人住宅,后来在1957年赠予当时的南京工学院,随后被改造成为幼儿园,后来又被用作东南大学总务处的办公楼。
通过资料对比,我们发现在这7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建筑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接着北侧辅房的西端又扩建了一间平房,幼儿园时期作为小托班的活动室,总务处办公时又被改造成会议室之用;另外,二层主楼的东西外墙的一层居中位置新增加了几扇窗户,这似乎暗示着内部的格局也进行过调整。 对内部已经腐朽的装修层进行拆除后发现,主楼为砖木结构,采用砖墙承重结合密肋木梁、木楼板的结构形式,密肋木梁两端分别插进墙体,地面为地垄墙架空地板。在揭开地板后我们发现地垄墙的位置与上部室内墙体并不对位,再结合建筑立面上新增的窗洞位置,不难推测出建筑最初的内部平面应该是两道纵墙、两道横墙的形式,但在后期使用中因功能需要,两道横墙被砸掉改成4道轻质隔墙,从而将东西两侧的房间数由4间变为了6间,这就是为何在外墙新增窗扇采光的原因。 另外屋顶的结构形式也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拆除掉木板吊顶后发现,完全不同于歇山屋面在檐口展现出来的那些传统木构件特征,其室内并非传统抬梁式结构而是现代木桁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简洁高效地解决了空间跨度问题。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侧平房,平房外廊采用了传统的船篷轩顶,并在轩梁上刻有精美的雕花,但柱子为方木柱。并且在拆除一墙之隔的室内吊顶后我们还发现,屋架竟也是带有桁架特点的草架,这种把露出来的部分进行精美的装饰,而隐蔽的部位则采用节省材料的做法,可看出当时的建造技术游弋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出不拘一格、适而为之的特点。
左:主楼屋顶采用现代木桁架结构;右:原有楼板采用密肋木梁结构
左:平房室内屋顶草架采用现代桁架;右:原有一层平房的外廊采用船篷轩顶
由于主楼在拆除横墙后建筑的抗震能力被大大削弱,再加上白蚁的常年蛀蚀,楼板和密肋木梁也缺乏结构安全保障,建筑的整体结构亟待加固。而这次改造的目的是让建筑成为满足学生学习、交流的开放性场所,因此需要寻求一个新的结构体系,既能消除结构安全隐患,也能满足新的空间使用需求,进而让建筑的生命周期得以继续延长。同时将那些保存较好的屋架结构暴露出来,一方面增加了公共空间所需要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为尘封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建筑改造主要施工环节
三、建筑修缮的技术策略 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外墙因为质量尚好予以保留;屋架是使用方木的现代桁架结构,据谙熟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建筑学院老师推测,这批方木料应是当时自俄进口的一批松木料,质地优良,故仅需对部分连接铁件进行保养即可;但原有屋面没有保温措施、气密性差且部分木望板需要更换·。 考虑到项目改造的经费有限,并且结合现场施工条件,我们采取的结构改造策略是:将原有建筑的内纵墙拆除,重新建立钢框架的结构体系,楼面用ALC预制楼板替换原有的木肋板以提升强度和隔音效果;通过连接板和预埋件将钢框架与外墙重新建立构造连接,并且利用房屋中间的四根钢柱顶起两根纵向钢梁,一方面替代原来纵墙对木屋架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为新增设的沿外墙顶部布置的桁架圈梁提供了水平支撑,这些结构改造策略都是在局限的施工空间内,通过适宜的施工技术提升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性的尝试。
不同时段建筑内部结构对比
改造后的空间拆解示意图
四、让建筑说话 重塑与宿舍区相融合的园林式书院空间 书院作为在宿舍区里供师生阅读、交流的场所,应在外部环境中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舒适的空间氛围。设计中首先拆除了围墙让原来具有排斥感的边界被消除,同时面向东侧的小广场,书院需要重新建立起一种敞开的姿态。因此我们利用原有场地中的高差在建筑的东侧塑造出一块小台地,为场地中原有的“老居民”——两棵姿态婀娜的乔木搭建了一个舞台,乔木的下部设置环形的坐凳供路人休憩等候之用。
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
乔木下部设置环形坐凳
原有场地空间由东向西呈现出逐渐收小的趋势,如何引导使用者深入书院各个角落?我们的设计是在场地的南侧新增一道连廊,与原本北侧的平房外廊实现流线上的贯通,并形成围合之势,结合镂空砖砌筑的景墙引导使用者到达所有的建筑入口。 新建连廊并没有去重复传统木结构的样式,而是通过细钢柱与钢勒板组合的方式,来与老建筑之间形成呼应。“新”与“老”虽是完全不同的材质,但在比例尺度以及利用构建来体现文化与艺术方面却异曲同工,钢连廊在游走过程中利用巧妙的“走位与躲闪”,对场中的原有的乔木进行了借景和组景。至此,沙塘园内原本闭塞的一个封闭内院在空间上转变成包含有户外平台、室内空间、庭院、天井、小院的开放书院。
场地南侧新建连廊
新与旧的廊下空间
把空间变得有用、好用、让人爱用 原有的二层主楼被改造成为钢框架结构之后,抱厦的一楼作为门厅,沿建筑的东西外墙布置多个学生研讨室,这些研讨室利用了原有的建筑外窗来进行自然采光通风,与内部走道之间采用瓦楞玻璃隔断分隔,也间接改善了室内光环境。
一楼门厅与楼梯
考虑到建筑的公共性需求,建筑室内原有靠北侧的室内木质楼梯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贯穿两层的室内中庭,直跑钢楼梯结合坐席区的方式让中庭空间得到了复合化利用。
中庭阶梯
主楼的二层则形成一个开放的阅读敞厅,同学们既可围绕中庭而坐、也可使用书桌。在改造后的二楼抱厦里,同学们能以惬意的方式在透进晨曦的窗棂下阅读和交流。
空间改造平面示意图
北侧一层的平房在改造后被用作学生处办公室、研讨室、卫生间,原有的会议室则在拆去吊顶后变身多功能活动室,配备投影设备、活动桌椅,可用于举办各种兴趣社团的活动,也可与室外的小院联动成为一个高利用率的场所。
做历史的讲述者 除了精美的外露传统木构件之外,被工匠不拘一格使用的内部材料和结构,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因此在设计中不论是原有的、还是后来建的,只要是仍然可用、发挥着功效的结构、构造及装饰,我们都加以善待。 新与旧之间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对话关系。例如北侧原有平房外廊的船篷轩、轩梁是当时的一种技术与艺术的表达,那么南侧新建的钢廊同样利用现代的技术来进行形式表达,菱形的钢板肋使钢柱错开布置使结构显得更加轻盈。
南北侧不同时代的廊下空间表达
原有二层建筑的外立面上木窗、护窗栏杆、入口的水洗石台阶都作为历史信息加以修缮,而抱厦内四周原有的一圈雕花额枋并未因失去结构作用而被拆除,而是继续作为装饰构件进行展示。
改造后的建筑立面
修缮后的立面细节
二层吊顶的拆除,让整个三角屋架结构得以完全呈现,经过修缮的木结构用深栗色的木油涂刷,射灯照明形成的屋架剪影效果让整个阅读敞厅呈现出深邃、沉静的空间气氛。在这个空间当中,原有木桁架节点的下方正好是新的钢柱、钢梁交接节点,设计用了一个特制的钢牛腿造型来向原有节点致敬,完成了一次新与旧的交接。
改造后的二层空间
五、结语 如果把文保建筑比做“祖谱”,其当代意义主要是忠实的记录历史信息。那么历史建筑就如同“传家宝”,在每一代人手里都有它的用处,发挥着满足所处时代需求的价值作用,也会因此带上时代的印记。传家宝之所以能传下去一定是好用、让人爱用,自然也就离不了大家对它的爱惜和养护。沙塘园书院的改造既保留了历史信息,又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这种“新旧对话”的设计策略,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与安全性,也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历史建筑在今日日常中得到新生
项目名称:东南大学沙塘园梅庵书院 项目地点: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沙塘园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 总建筑面积:77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1年 建成时间:2022年 主持建筑师:李竹 方案及建筑施工图:李竹、杨梓轩 结构设计/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综合五院 建设单位:东南大学 施工单位:南京争流建设有限公司 摄影:时差建筑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