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屋重装的新家,开始的时候,屋主就提出了两个直接的痛点:显大!收纳!
四口之家、二孩家庭需要充足的收纳和互动空间,而在原始户型的布局中,无论是动线还是收纳位置都在布局和尺寸上有着局限性。
屋主希望餐厅在满足四口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能附加更多元的仪式感与情绪价值,成为午后的精神补给站、两个孩子的互动游乐场。
窗外透来的光影成为家里最好的装饰,映照着微水泥墙面带来熟悉的触感。
坐在可容纳多人的微水泥定制卡座会跟随着家庭动线,自然地引导出“树下团坐的亲近画面”,无论是独处还是家庭互动都有适宜的情绪氛围,将餐厅强化成家里的一处核心区域。
最好的空间利用是对家庭动线的分析,功能要满足,家里还需要“家庭成员跨空间的对视、勇敢的情绪留白、断舍离的造型简化…”每一处细节都是从情感出发,以居住落地。
从进门开始,家里公区的空间便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打通玄关与厨房的非承重墙体来优化动线,同时”夺出了两组收纳的面积作为鞋柜和衣柜“,男女屋主与两个孩子的衣服、鞋子等由此得到妥善收纳。
无法拆除的承重墙通过天然石材的包裹,延伸出可供开放式厨房使用的岛台,底部增加收纳。
固有墙体首先得到结构上的弱化,岛台石材是由时间沉淀而天然形成花纹,结合微水泥的质感再唤起对自然的感知。
这个家更多是以质感与结构变化来代替复杂的造型,在客厅留白出家庭的互动区域,可移动的电视放在边角,整体是生长性的空间,等待着时间历久后的变化。
来到屋主的主卧室,进门的动线得到扩大,通过吊灯照亮的一抹弧线开启居住。
床头一侧用“上突”的石膏板造型暗藏氛围灯带,床体可以内退来留出更多空间尺寸。东西两侧功能划分明确,相隔的起居动线也很舒适,屋主在主卧就拥有了1.8m*2m的床+双床头柜位置+近4米的大进深衣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