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美国达拉斯音乐厅(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历时九年、耗资1亿零600万美元的达拉斯交响音乐厅1989年9月建成。该音乐厅座落在达拉斯艺术区,附近有博物馆、会议中心等。这一古典、鞋盒式音乐厅设有2066座席,三层楼座,大厅高25.9米,最远视距41米,舞台口宽18.33米,深11米。其建筑造型是现代风格的,大片的曲面玻璃幕墙以大理石贴面的实墙衬托,入口处的大尺度门架又与实墙面相呼应,造型既简洁又丰富。建筑外饰面与观众厅内部都是暖色调,而门厅却采用了冷色调。这种在色调上的戏剧性变化,在贝氏的作品中是不常见的。 与贝聿铭共同担纲设计的另一位音像设计师--Russell Johnson, 鉴于良好的音效是音乐厅的生命线,筹建委员会聘请了耶鲁建筑系毕业的Johnson,他在交响乐设计中的地位与建筑师贝聿铭地位是同等的。这种非比寻常的方式使到音乐厅在设计之初就包涵了声效和美感的融合和妥协。贝聿铭认为鞋盒式演奏厅过于狭长,空间有压迫感,提出反景框式舞台设计,在舞台两侧设计一堆柱子,遭到Johnson的强烈反对,因为多出的柱子可能会影响声效。贝聿铭希望演奏厅能铺上地毯,增加舒适感,Johnson则认为地毯的吸音过强。在演奏厅顶层,有72扇调整音效的门扉,Johnson 坚持保留原混凝土光滑面材,贝聿铭从整体室内设计观点,认为应该设计装饰的屏幕。舞台上端有个大音篷,贝聿铭觉得设计过于单调,类似突出的大舌头,Johnson 则表示这是不或缺的调音设备,现有的大音篷式经过贝聿铭加工美化的成果。为了座椅,两位设计师争执了一年之久,开始贝聿铭属意的座椅,Johnson以影响效果拒绝,而后Johnson 推荐的座椅,贝聿铭给予美感效果否定。两位设计师多次争执,都几乎提出辞职。 1982年5月贝聿铭公开了设计案,秉承集合的雕塑风格,设计案以正方形,长方形与圆形元素组成平面,造型由三种集合元素演绎。 设计灵感源于18世纪德国巴洛克建筑,贝聿铭试图将Movement,Music,Modern以及Monument融合为一体。早在1978年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厢,他就强调出了不同空间的视点效果。在达拉斯音乐厅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将动态空间由室内延伸至室外。当人们由大厅拾阶到二楼的演奏厅时,透明的玻璃面立即将失去的景观纳入眼界。贝聿铭表示,这些手法来源于巴黎歌剧院。 大厅拾圆形空间的主题,东侧为一个次要出口,西侧则为餐厅,主要入口位于南侧。西南角朝向失去,呈圆锥体弧形里面由各不相同的211块玻璃组成。玻璃框架上接圆形环梁,下面则由一系列柱子支撑,环梁距地面高达15英尺,整个系统以电脑设计计算。玻璃弧面垂直的框架源于一处,为了强调动态感,水平框架彼此不平行,框架漆成白色,目的在减轻框架的厚重感,好凸现玻璃的透明性。 演奏厅共计五层。以非洲樱桃木与非洲樱桃木为只要建材,深浅色泽略异的木材构成的内墙,在隐藏光源照明下,华贵大方。演奏厅后侧天花有一唤醒,天蓝色彩的空间延伸,是贝聿铭的光庭设计转化,以象征性的造型达成传统音乐厅的一项。 为了配合最佳的音效效果,建筑设计师需要多方面配合。从为避免飞机噪音的后世隔音夹层设计,到避免震动与噪音的影响而特别设计的两英寸厚的缝隙,充分分割地下机械室与建筑主题;从洗手间马桶的特殊设计以减少抽水的噪音到水管管径设计减低流水摩擦噪音;从出风口送风速度,到混凝土墙面不可留任何气室的设计,无一不体现为了保障音质效果的苦心。 二楼大厅处,贝聿铭设计了三个以玻璃为主的天窗,天窗底部为环梁,结构体室六英尺半的弧形钢管,结构设计师Leslie E. Robertson 不仅要考虑安放的精确位置,还要考虑如何克服环梁的外张力。Robertson将环梁视为水平的拱,拱的两端以10英寸的钢缆为系材。我们可以视环梁为弓,钢缆系材为弦。天窗的骨架具有结构作用,所有骨架穿过墙面以保证垂直向度向度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