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官网-设计师互动平台 

24高清案例 SU模型 素材严选 设计师证书申报通道
“文化的设计”与“设计的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的思考
通过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实践,作者对设计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并沿着一条文化设计的“幽径”,寻求构筑设计文化的无限空间。

文化、内容设计、空间调度、形式对位、科技应用

前言

  如果说,从单纯艺术设计转型到环境设计的现代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数设计专家的共鸣,那么,一些公装设计师,因为多次参与了主题性较强的项目,或许隐约间已感觉到“环境设计”的边界。

  在主题性彰显的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这种边界的突破,却几乎已经成为设计成功的先决条件。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成功开馆后,设计师满怀收获的喜悦,同时不禁感慨良多:“文化的设计”,即使不能说是一条必然成功的道路,至少也是成功的必然方向。

当设计师遭遇博物馆

  不同于自由创作类艺术家,设计师有时更像一个面对命题的智者。

  主题性强的设计工作,特别如博物馆——历史文化专业性极明显,又必须面向社会大众——设计师如果只考虑设计的艺术,显然难以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作为设计的理想,说易行难。

  江南水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已经有数不胜数的文艺作品对它进行了描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些气象;“山如眉峰聚,水似眼波横”,美则美矣,已经颇具阴柔的气息;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江南已完全成了“小女子”的代名词。面对社会大众心目中的总体观感,江南水乡似乎步入了一个逼仄的雨巷。

  江南水乡只能是这样的柔弱印象吗?

  它还能是什么?

  “交钥匙工程”下产生的土建基础,将本应连贯的逻辑展示空间,切割成四个展厅、两个过廊以及旋转楼梯这样七个物理空间, 也给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

  如何在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时很好地调度空间,使展览的连续性得以保障?

  江南的美,江南的形式,已经深入人心。

  如何在室内有限的空间下,将江南水乡的内涵外延相对全面地进行表达?  

  江南,显然并不仅仅是怀旧,更不是保守的代名词。

  如何将新材料、新科技有针对性地引入展览?

  文化主题设计的特点,是以解读文化为线索、以空间规划为载体、以形式语言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在博物馆设计中,它们既有局部乃至整体上的相对顺序,又循环穿插于整个过程。

  这一点,对描述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困扰。

  我们或许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案例尝试进行相对完整的阐述。

正确的入口——内容设计
  地理位置上,江、浙、沪、皖、赣通称江南,但是能称为江南水乡的,通常指太湖流域、水网交错的江浙沪一带。
  应付着长江流域最肆虐的洪涝侵凌,环太湖地区的江南先民,似乎很早就懂得风险就是机遇,并掌握了和“三角洲”打交道的武器。
  这个武器,就是勤勉和智慧。
  勇猛、勤劳的古吴越人,创造了史前辉煌的“良渚文化”。
  春秋吴越时,除了铸造兵器外,青铜在生产工具上得到大量应用,对比北方中原更多礼器上的应用,更印证了江南人特别重视生产的传统。
此后的江南似乎沉寂了多时,即使自秦开始已纳入帝国版图。汉以后,迫于北方少数民族压力而南迁的汉族士人及政权带来的儒雅文风,结合江南勤劳、多思的传统,不仅造就了辉煌的六朝风采和南宋灿烂文化,也揭开了此后中国经济重心系于“柔弱”江南的千年画卷……
  历史难免有些沉重,漫步江南市镇,显然是一段更惬意的经历了。
  下一个重点,自然是产业的江南了。
  看过百业兴盛的展览,我们深深地理解:对于江南水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只是一句口头禅。
  此后的水乡风情,则从“人生礼仪”、“欢乐节庆”、“宗教信仰”、“闲暇生活”四个方面,揭示了江南人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情趣。

关键的问题——空间调度
  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的转换,最紧要的莫过于平面布局。
  所谓平面布局,其实质是理解内容基础上的空间规划。
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如何解决物理空间破碎下逻辑空间的相对连续?
  如何在小空间里构造出大空间?
  如何将空间的难题转化成展示的亮点?

  沿旋梯拾阶而上,视线为一根文化柱的四面浮雕所自然吸引。一系列知名事件,沿着回旋的步伐,启动着寻访江南的上升情绪。

  刚踏上二层,粉墙、黛瓦、假山、流水、小船、竹林,在这些极易识别的文化元素旁,“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几个大字,表现出特别的吸引力。在这个意念化集合起点感受到的振奋,让爬楼梯残留的疲劳几乎一扫而空。

  紧挨着主标题的就是“吴越春秋厅”。为容纳信息传播的体量及优化传播有效性,相对凝重的历史题材被压缩到这么一个厅,这时选点的准确性,就成了一种变相的空间规划。

  “瓷器故乡”见证了江南的古老荣誉,“大运河”成就了帝国千年的动脉,而环太湖的宁、扬、苏、杭经济圈,不仅传接着江南文脉的薪火,也是中国版图上的明珠。

  确定了文脉和选点之后的空间,就有了比较大的可塑性。

  例如,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史上可考的著名文人学者、书画名家,出身江南者几近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么大的体量,留给“人文荟萃”的空间却很小了。设计中借用了京剧写意的手法,构造了一个场景:竹影掩映,竹帘轻垂,一间书房,一张书桌,吴昌硕(超写真塑像)正全神贯注地泼墨挥毫。他身后的几块黑色大理石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名字。江南的文风、品位,这样就基本上就得到了表现。

  展厅之间的两个过廊,本是一个处理的难题,设计师在此进行了巧妙的构思:
  二层长廊,作为连接“吴越春秋”到“江南市镇”的概念过渡,一边是美人靠及江南风光水墨画,既可供休息,又本是一个处理的难题,设计师在此进行了巧妙的构思:
  二层长廊,作为连接“吴越春秋”到“江南市镇”的概念过渡,一边是美人靠及江南风光水墨画,既可供休息,又可供欣赏;一边用马头墙、花格窗、花格门等江南水乡特有的具象元素进行抽象组合,既以虚对实进行包夹对景,也适度控制了旋转楼梯顶部的室外杂散光对观众思绪的干扰。这样一种意象的形式,确实形成了一种类似时空隧道的感觉。这种尝试,目前在国内博物馆中的应用还比较罕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层长廊,被设计成为以“十里红妆”为亮点、概括了从出生后“抓周”到丧葬的人生历程。既承接江南百业兴盛下“仓廪实而知礼义”的必然,也从社会习俗的一面为将展览过渡到水乡风情做准备。而且,“十里红妆”场景收口处,镜子的应用,起到了极有效的空间拓展作用。中厅处为控制杂散光,利用竹帘的遮挡又起到和二层类似的虚实效果。这些考虑之外,再把死角处理成园林式的休息区,充分再造了空间。整个过廊经过这样的处理,与两端的展示空间成了天衣无缝的整体。
  其它展厅中,多有类似的空间规划考虑。一部分,还可以在形式对位中展开讨论,更多的,或许只有实地讲解时才能一一体会。
  总之,空间规划中,一方面要抓重点,促进信息有效传输率,着眼于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除此之外,也必须伴随着一些形式设计的初步构想,而并非以裁减信息量为依托。

精心的构思——形式对位
  一般的装饰工艺问题,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或许整体上比公装更简约。只要能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无论设计、施工,通常没有太大的难度。
  博物馆设计时,当“唯美”的追求让位于“适合”内容的设计要求时,寻求对位的形式语言成了设计师最大的工作量。
  这种对位的和谐,也是从设计结果考量设计师水平最全面、真实、有效的准尺。
一、基本审美定位
  以江南的地理、人物、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为入口,对江南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文化解读后,我们发现了柔弱背后的另一个江南。江南人对柔弱错觉的宽容,甚至还有点欣然于这种定位,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勤劳、善良和智慧,确实应该获得一些人生情趣的回报吧!
  既然这样,不妨就将江南定位成: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完美结合吧。作为大众传播,拟人化的、“有我之境”的美,也很亲和、贴切。
  江南的审美识别,除了文化元素外,色系和灯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中性蓝灰色配合冷暖多层次的灯光,是增强审美认同的要点之一。

二、形式语言大要
  在大众传播学看来,电影事业和博物馆陈列极有共性——都借助形象的手段为媒介进行大众传播。考虑到这种相似性,国际科学院在学科分类中将它们一起列入了形态科学的视听文献类。
  应该重视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视觉冲击力,但也要体会镜头语言背后对真实的强调。这个“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分寸的把握,就是营造一种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能力。
  设计师既不刻意诠释什么是江南水乡,又不简单地将实景真实地搬至室内,而是以模拟镜头语言的手法,将江南水乡的自然、人文元素的真实片段,利用展线上的时空变换,做了一次非线性编辑。

三、原生态场景的大量应用
  考古界越来越重视发掘现场的环境研究时,博物馆陈列显然也不应该再坚持“器物说话”的精品展示老观念。只有把文物(或仿制品)放在一个拟真的原初环境中,才可能揭示文物背后的人和故事。
  全复原、半复原及象征性复原的针对性应用,避免了过于追求写实时易流俗于形而下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江南水乡展览,本身也构成了一个最大的原生态场景。

四、信息节奏的控制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信息输出的节奏应有变化,这才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性规律,也避免了疲劳效应。
  比如,“吴越春秋厅”中,利用场景、器物的交替变换,营造了明显松紧相间的信息节奏。

五、功能性展示及信息组团
  将器物辅以简单的使用方法再进行展示,以及将相关信息在空间和概念上进行联系、组合,有助于增强展览的效果。
  江南百业的展示中,多种工具的组合展示结合写真雕塑的使用情况,以及整个展览中以场景或重要文物为中心,整合器物、版面、道具、铭牌、背景画等的群组性展览团块,都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

六、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
  多样性的展览形式是匹配不同受众的必要手段。三维场景和二维版面,配合多种道具及多媒体等形式,既强调体验,又将分类专题一一分层表现,延长、丰富了心理展线,同时满足走马观花和细细品味等不同受众兴趣。
  另外,一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场景,也是带动观众兴趣的亮点。
  例如,街角的儿童游戏场景,踢毽子、套圈、跳房子之外,几个小孩坐着租“小人书”——连环画——的场面,有过同样经历的江南人,到了这里无不思绪万千。

七、光与影

  除了照度、色温外,博物馆还有其他比普通展览用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于暗区的重视,要兼顾文化气息和光影变换间的情绪调节;另一方面,整体偏暗的设计难度,也是为了长期运营中的经济节能作考虑。

  另外,一些打破常规的光的应用,也是设计中的得意之处。

  例如,豆腐作坊处,背后引入天光,使整个场景不呆板,又能巧妙的令人产生空间延伸的错觉。染布、晾布的场景,也引入了顶部的天光照明,使效果更自然逼真。

八、氛围的营造
  博物馆中的氛围营造,主要指室内小空间表现室外大空间的精巧手法。否则,即使完全按比例将实景移至室内,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水牛耕田的场景,用局部的写实拼接,将耕种与家禽等组合到一起,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之主——辛苦、勤劳的老农,以及江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风气。春耕时节,也许只有听听鸡鸣狗吠的喧闹,才会有那么一点轻松。
  普通百姓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亮灶暗房”场景,对比着大户人家的回首门墙。另一方面,也含蓄地体现了银不露白的江南民风。
  江南市镇厅部分,骑楼到繁华街市的转角处,设计成江南最常见的小巷,既处理了该处死角的难题,还延伸了空间感,意韵深长。繁华市街处,作为该厅参观的兴奋点,各式典型店铺高低错落而有节奏地分布,转角收口处用意念化的桥处理了空间的难题,并在高度限制的情况下,巧妙地做了二楼,还让人不会感到压抑。茶馆楼梯的转角处理也是一个亮点,巧妙地利用人的心理,让人产生空间延伸的错觉,突破了空间高度的限制,并改善了整个场景的单调可能。
  另外,利用江南园林的一些手法,如移步换景、借景、对景等,也可以在室内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天地无限的精巧氛围。

九、写真与抽象
  逼真的效果,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好的抽象设计,也会产生一种直觉的临场感和思维的共鸣。
  比如,大量的超写真人像雕塑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箍桶、补碗等内容,对比写真的打铁、理发等,也能用抽象的手法组合出具象的江南手工业。

十、文物的重点展示、防护及替换
  展品需要不同的展示设备与平台。如何将最精华的文物进行360度的展示?又能有效地加以保护?展厅的中间地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替换乃至移动的展览内容,应使用怎样的形式?

  先进的升降式独立展柜,正是这样的一种考虑。

科技应用

  高科技是人类现代文明最灿烂的明珠。博物馆不应该抗拒高科技的应用。设计师需要对博物馆声光电作细致的规划,这也是一个趋势。照明光路、照度色温、经济节能、安全维修等设计,光机电的动态图表及模型,交互式视播系统,多媒体电脑查询及互动等,都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范畴。

  关键的问题在于: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必要性、适当性、综合性,加强功能性装饰的设计。

  比如,衣被天下的场景,只选用了一个养蚕织布的简单场景,配合互动的视频节目。观众被触发对江南丝绸的感怀后,可以在一段完整的节目中将需要数倍、十数倍空间才能表现完的江南纺织业一览无余。在具象空间的收和思维空间的放之间,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借助高科技时的巨大选择空间。

  另一个例子,在水乡风情部分,江南戏台口设计经过多次更改,最后选用了触摸屏电脑和投影的组合使用。戏台正面的大投影屏幕,成了观众及专家、领导都特别关注的亮点。对戏曲感兴趣的朋友,即使是从未用过电脑的一些中老年人,也踊跃地进行起触摸屏的操作。

  又如,在良渚人的主题处,设计了一个幻影合成,以生动表现远古先民的生活原生态。

  集音罩的应用,则是大量视频、多媒体下的一个配套措施。声波既因会聚而增强,又因会聚而强化了人耳的选择性接收,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控制声音的扩散及相互串扰。否则,博物馆的声污染问题,就很难控制了。

  结合高科技应用中的综合性要求,即雕塑、模型、背景画、多媒体、集音科技、幻影合成、器物陈列及场景等的集成展示中,特别要重视对现代气息浓重的IT设备的包装和隐藏。

  这里,设计师对高科技应用的定位是:让博物馆享用无处不在的高科技,又像空气一样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科技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手的互动,设计师应该追求的,是展览和观众之间思维的互动。

终极目标和设计的文化——后记

  江南水乡文化题材的启动,既是一项文化抢救的工作,又是一个文化信息群的整理工作。地域寻根和“城市记忆”的现代诉求下,一个真实的江南水乡、一个灵动的江南水乡、一个观众爱看的江南水乡,既是一种必要,也符合“三贴近”的时代理念,这是技术层面之上的端正态度。

  如果我们可以跳出传统设计师的局限,既努力学习设计艺术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还能多一点换位思考,比如以“观众”的身份来想问题,就会发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观众“感性入、理性出”的追求。这或许就是我们博物馆设计的终极目的吧!

  由此,除设计的一般性问题外,把目光更多地关注于设计的功能性、时代性、综合性,这是否更有利于现代设计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持续、可观的参观流量下,设计师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感受到了更强的职业使命!

  近来,常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一些老者,反复多次地来江南水乡馆参观,有时还带着朋友或小孩,并经常很投入地进行一些回忆及为同行者进行讲解。

  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参与对江南水乡的共同设计了!

  也许,这个设计从此不再属于个人!同时,设计师与社会的互动后,他的收获,也将远远超过一个实在的作品!

20080121_da7c44593ab97f017367FE3pz4SCrRSQ.jpg (293.24 KB, 下载次数: 872)

20080121_da7c44593ab97f017367FE3pz4SCrRSQ.jpg

 

 

之予的男人

积分:15935

私信

全部评论
沙发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3:48 来自: 河南郑州
本人搜集的一套自认为有深度的馆子\
希望能给同行 朋友一些启发\帮助
上面是此设计思想路线!
下面开始上图了!
板凳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3:59 来自: 河南郑州
4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4:38 来自: 河南郑州
5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4:41 来自: 河南郑州
6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5:00 来自: 河南郑州
7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5:09 来自: 河南郑州
8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5:16 来自: 河南郑州
9楼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5:20 来自: 河南郑州
10
之予的男人 2008-1-21 15:20 来自: 河南郑州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50 收起 理由
可人乖乖 + 1 + 50 作品不错,鼓励一下,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34下一页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加微信群

只欢迎设计师加群,做广告的一律不允许,加群请先加微信:snsjlm0

官方微信

关注微信锁定精彩,每日推送精选案例或资讯,公众号:snsjlm!

我要设计

如您需要设计,免费为您对接最适合您的设计师,电话:15011229364!

奖项证书

打通协会设计认证通道,提供证书申报服务,微信:13436879894!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