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入……
再见同行互喷……
其实评价方案是相对简单的事情,可以使用和调动的资源比较多——比如自己过往的经验、别人的观点、大师的案例、或者构成法上的一些原则……
大家都希望寻找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做一个人人拍案的东西,事实上最接近这个标准的东西可能是庸作……
有时候,方案的成立与否,看你考虑的深度,平面上很奇怪的东西,如果思考的时候结合空间结合的好,就不一定还是那么难受了……
这一点上来说,建筑师经常会觉得室内设计师的平面调度能力很差,初级的室内设计师会仰望和接受,可是市场认可度比较好的室内设计师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思路了。
因为目前的行业现状,建筑师考虑建筑外皮的部分比较多,对室内的划分是以功能来界定合理性的,为了建筑的立面形式牺牲局部内部平面的功能,对他们来说是完全合理的,他们也需要中标。而对内部空间大面积机械化、板块式的切割,比较符合“经济合理”这样的大头逻辑。
而甲方在评估和接受建筑成果时,也往往并不考虑的非常细致,因为没有必要,当这个建筑作为整体产品被加工出来后,自然会产生很多分支上的产权人和经营方,对他们而言,到底什么是合理的和有性价比的评估,也不是有恒定标准的。
所以,因为有着整体行业环节上的粗疏脱漏,室内设计师才有了介入行业和在业内生存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案的成立与否,往往跟前期沟通时捕捉的业主要点有很大关系,捕捉的比较恰当的,可能一两点就足以打动业主,他倾向于请你在这一两点的基础上,发挥能力,帮他完成整体设计。
所以,业主自由选择设计师,他不一定会看得出谁是最出色的,但一定选择最满意的。
他的满意,可能建立在方案的10%或者20%的亮点,或者80%的合理性,谁知道呢……
所以,他可以选择一个很善于沟通、但设计能力平平的设计师,也可以选择一个很肯干、很认改、效率又高、但设计能力依然平平的设计师。
别看是说做设计,但设计能力不能决定一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被实施的方案都存在着可供商榷的地方,而且往往很多。
但是,评价者还需要知道,这个评价的基础并不足够,因为缺失的信息量太多了。
如果只拿平面来作为评价基础,不见得著名大师的东西就真的完美无缺。
这些被完成的设计里面,包含着当时甲方希望达成的意愿,对未来的期望,设计师对这个意愿和期望的理解、消化和表达。不论事后如何评价,在当时,甲方一般是选择了他认为最合适的那一个。
再有,不要忽略成本问题。
一个高端的室内设计师,经验足够,解决问题的手段也足够,考虑问题周全,那么他有可能来参与2000元标的的平面讨论么?如果他真的参与了,也许是他手下一个学生的自我行为,每次请他花20分钟点评一下,不会超过两次。
所以,如果杰先生想要花1.5万元解决他的家庭装修问题,并且包括全部效果图和施工图,那我认为他选择了一个很值得的途径来达到他的目的。通过选择,他应该拿到了相当有性价比的设计产品。不论这件产品在他人看来是如何,它都应该对得起杰先生的1.5万。
肯定有人做的更好,也许他们没有时间,也许他们没有精力,也许他们觉得这个价格太可笑……
不论如何,也算的皆大欢喜就可以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