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过了21世纪的首个十年后,面临这普遍的贬值,人们是否会如同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成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它们的价值”的愤世嫉俗者?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美国报章展开了个有趣的讨论:怎么称呼这个刚过去的十年?对于上个世纪后半部的每一个十年,都简称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但如何简称2000年至2009年的这十年呢? 撇开简称的问题,至少对全球的中产阶层而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恐怕是财富缩水的年代。拜美国华尔街所赐,全球金融海啸让投资者的资产大幅萎缩,那些投资损失少过一半的,还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儿了。伴随着资产蒸发的窘境而来的还有钞票币值的贬抑,全球通胀率在2003年正月起持续爬升,从当月的1.5%经历了整整六年的上升趋势,在2009年正月达到4.5%。全球银行利率则持续下降,让形势雪上加霜。存户在2000年1月存钱入银行,还可以得到5.75%的利息。2009年3月的利率只有0.5%。 金钱贬值只是过去十年的一个表征,人们日常表情达意的语言也发生了贬值现象。在网络及通讯科技突飞猛进的年代,为了在海量的资讯中脱颖而出,语言的运用日益失去了轻重分寸,例如特地用来形容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个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的genocide(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在英文世界的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为了制造震撼的效果,突出对手的不道德,人们动辄抛出这个词汇,以至于受众对它习以为常,因而也逐渐忘却了它所隐含的深刻历史教训。 商业宣传的激烈竞争也导致语言的贬值,企业动不动用“亲爱的”这个昵称来称呼客户,好像随时要与消费者入洞房行周公之礼一般。因为满街都是VIP(Very Important Person,非常重要的人),不得已必须发明VVIP(Very Very Important Person非常非常重要的人)来甄别真正的贵人。驾驶巴士本来就是份正当的职业,给他们的职务称呼“增值”为Captain(机长?车长?),并不见得就真的改变了他们并不是驾驶飞机或轮船的事实。就如通胀导致货币贬值一样,毫无节制地膨胀事物的表面“价格”,最终只是在贬低其内在的价值。 网络新闻被鄙视的所谓“标题党”,最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贬值的堕落现状。标题党原来是形容在论坛上为了吸引点击率,作者故意取一个与帖子内容无关但吸引人的标题的行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如何在不断刷新的海量新闻中“抢读者眼球”,在新闻标题里采用刺激性的词汇,断章取义,故弄玄虚,慢慢成为常态,反正抢到眼球就是王道,是否文不对题,已经不在考虑之内。 伴随语言的贬值而来的只能是感情的贬值。当满街都可以是VIP,谁才是真正的贵客?当陌生的企业都可以直呼消费者“亲爱的”,亲人好友之间还能如何通过语言正常地表达亲密感?当语言与现实出现了一道鸿沟,它也就失去了作为沟通工具的价值。在度过了21世纪的首个十年后,面临这普遍的贬值,人们是否会如同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成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它们的价值”的愤世嫉俗者? 但愿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