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卡雷 于 2016-7-7 10:36 编辑
设计色彩功能指设计色彩对眼睛及心理的作用,具体一点说,包括对眼睛明度,色相,纯度,对比等刺激作用,给心理留下的印象,象征意义及情感影响,谈色彩功能的了解一下心理学中一种心理现象:联想:联想就是人们从此一事想到彼一事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本身是相互联系的,而我们感官是相通的,就形成事物联想客观基础,对色彩功能作一下了解,更能恰如其分应用色彩及其对比调和效果,使之与形象,表现美化统一,外表内质统一,把色彩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发挥出来,给人眼睛与心灵以充分愉快,刺激和美的享受。
一 红色功能
①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波长最长,处于可见光的长波的极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但眼睛色不适应红色光的刺激,不善于分辨红色光中细微变化,红色光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② 红色光由于波长最长,穿过空气时形成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辐射的直线距离较远,在视网膜上成像最深,给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被称为前进色。
③ 在发光体辐射的红光传导热能,使人感到温暖,这类感觉经验积累,给人以凡红色都温暖印象,被称为暖色。
④ 在自然办中,鲜花、果实、新鲜肉类食品,显现出动人红色,红色给人留下艳丽、芬芳、青春富有生命力、充实、饱满、鲜甜、甘美、成熟等印象,是能联想香味吸引食欲的色。
⑤ 在社会生活中,不少民族把红色作为欢乐、喜庆、胜利用色,可惯用红色作为兴奋与欢乐色用。由于红色注目性与美感,使它在标志、旗帜、大会众传播等用色占了首位。成为最有力宣传色,商业设计中广泛应用红色,成为商品畅销色。
⑥ 火有益于人,但有害于人,血有益但也有害,红色常常伴随灾害、事故、战争、流血、受伤、恐怖、死亡等袭击人。人们在痛苦、紧张、愤怒时也会满脸通红,红色也被看成危险、灾害、爆炸、愤怒、恐怖色,为了防患未然,人们利用红色注目性,成为预示或报警信号。
⑦ 炉火、旭日,无产阶级劳动者以红色面貌出现,成为无产阶级事业象征色,成为政治进步、事业忠诚、胜利欢呼色。
⑧ 人们曾做过实验,两杯黄色果汁染红一杯。人们会觉得染红的更甜。把人带进乏红房间,人心跳会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人会觉得兴奋,烦燥,室温提高,如果让人长住此房,会是一种精神上难以忍受的折磨,此人会得精神病,设计室内环境时红色作为一种刺激色,兴奋色应慎用。
二 黄色功能
① 在可见光谱中,黄波长适中,与红相比,眼睛要容易接受的多。黄色光能照明。阳光、人造光源都倾向于黄色,黄色光光感强,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净、充满希望印象。
② 自然界中迎春、玫瑰、都金香大都显现出美丽娇嫩黄色,使它成为美丽与芳香颜色。
③ 同时秋收五谷、水果、点心、饼食、蛋糕,显现出一种黄色给人以丰硕、甜美、香酥、这是一种吸引食欲色。
④ 在社会生活中,帝王及宗教领袖以辉煌黄色为服饰,视宫殿与庙宇色彩,加强黄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善。
⑤ 但是黄色除明快外,有波长差,不容易分辨,轻薄、软弱特性。植物是黄色,往往是衰败的前兆,人面是黄色呈现病态。天色昏黄则意味黑暗,因此黄色也有酸涩、颓废、病态和反常一面。
三 橙色功能
① 在可见光谱中,橙色光波长居红黄之间,色性也在两者之间,既温暖,又明亮。
② 橙色又称桔红色或桔黄色,都是以成熟果实为名。在自然界中这种果实很多,橙色也属于引起食欲色。给人以香、甜、略带上口酸味的色,使人感觉充足,饱满、成熟、愉快,有营养。
③ 橙色在所有色彩上感觉最暖的色。冷暖属于心理色性,一般火温度较高时,热量较大时,不是红色而是橙色,所以橙色比红色更暖。
④ 橙色又是霞光、灯火、鲜花色,具有明亮、华丽、健康向上、兴奋、温暖、愉快、芳香、辉煌,以及动人色。
⑤ 橙色在空气中穿透力仅次于红色,注目性相当高,因而也被当作讯号色,大庆传播色,造成视觉疲劳。
以上红、橙、黄三色均为暖色、注目色、芳香色、引起食欲色,又都是迫进色与扩张色。
四 绿色功能
① 太阳是地球最重要光源,投射到地球光线中,绿色光占50%以上,人眼睛最适应绿色光刺激,绿色光波在光谱中波长居中间位置。这在各种高纯度色光中,是使眼睛最能得到休息色光。
② 绿色是植物色,可以称之为绿色生命色。 绿色生命和其它生命一样具有生命过程,每个阶段产生不同绿色,因此黄绿、嫩绿、淡绿、草绿象征着春天、生命、青春、幼稚、成长、活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能表现活力与希望色彩;艳绿、盛绿、浓绿象征盛夏、成熟、健康、兴旺;灰绿、土绿、茶色象征秋季,反映收获。
③ 各色当中,由于绿色处于中庸,平静地位,又象征生命与希望,人们把它看成和平事业象征色。
④ 植物绿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休息,还给人以清新空气,有益于镇定,疗养、休息与健康,是旅游与疗养象征色。
⑤ 一部分绿色可以食用,但如果呈现腐烂和过老,人们会敏锐发现。所以设计中对绿色使用应慎重。
五 蓝色功能
① 在可见光谱中,蓝色光的波长短于绿色光,比紫色光略长些,穿透空气时形成折射角度大,在空气中辐射直线距离短。每天早晨与傍晚太阳光线必须穿越厚三层倍的大气层才能达到地面,其中蓝紫光早已折射,能达到地面 的只是红黄光,所以早晚能看见光线是红黄色。蓝天、远山、地平线附近则是蓝色,在视网膜上成像位置最浅。红橙色被看成迫近色时,蓝色就是后退远逝色。
② 蓝色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海洋、湖泊、远山、严寒,让人感到崇高、深远、纯洁、透明、无边无涯,冷漠、流动,轻、缺少生命的活动,橙色作为心理学暖极,最鲜艳天蓝色称为冷极。
③ 蓝色的所在,往往是人类所知甚少的地方,如宇宙、深海、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现代人把它作为科学探讨领域,蓝色成为现代科学象征色,给人以冷静、沉思、智慧和征服自然力量。
④ 了解内容:蓝色在特定情景下有特定心理感受。比如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各省,以及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各国华侨、在安葬与哀悼死人时,习惯用群青蓝色,这个色被称为死人蓝,有这种风俗的人容易联想到死亡、悲痛、悲奋感情压抑等,在这些地方蓝色在用时应注意了解对象心理。
⑤ 在商业美术中,蓝色不能引起食欲,却能表示寒冷,成为冷冻食品标志色。
六 紫色功能
① 在可见光谱中,紫色波长最短,波长最短就是看不见紫外线,因此,眼睛对紫色光的细微变化分辨力弱,容易感到疲劳。
② 紫色光不导热,也不照明,眼睛对紫色知觉度最低,纯度最高同时又是明度很底的色。
③ 无论自然还是社会,紫色都比较稀少,紫色的染料与颜料的稳定性都不高,因此,紫色给人以高贵、优越、奢华、幽雅、流动、不安感觉。
④ 灰暗紫色则是伤痛、疾病、以及尸斑色,容易造成心理上忧郁痛苦和不安,同时淡紫色容易让人联想到鱼胆苦涩和肉类腐败,紫色具有表现苦、毒、与恐怖功能。
七 土色功能
① 土色指土地,土黄,土绿,赭石,熟褐一类的可见光谱上没有的混合色。
② 它们是土地的色,给人感觉博大,稳定,沉着,保守,寂寞,这此是强健 的劳动者与运动家的肤色,不怕烈日苦寒,风吹雨淋,刚劲,健美。
③ 这些颜色是很多植物的果实与块茎的色,充实,饱满,肥美,给人类以朴素,实惠和不哗众取宠的印象。
④ 它们还是岩石,矿物以及持久性颜色的色,坚实,牢固,持之以恒。
八 白色功能
① 白色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光,又是阳光的色,是光明的象征色。
② 白色明亮,干净,卫生,畅快,朴素,雅洁。
③ 物体之所以呈现白色,因为它的反射率高,又反射全色光,夏天穿白色服装,可以把色光传导热能大量反射掉,使身体感觉相对凉爽,白又是冰雪,云彩颜色,使人有寒冷,轻率,单薄,爽快感觉。
④ 白颜色在心理中,在整个中华民族举办丧事时,有戴白花,挂白色挽联,送白花圈,这里白色突出一个素字,表示对死者尊重,同情,哀悼缅怀,还表示生者的良好祝愿,祝死者灵魂能达到纯洁而美的天堂,由于白色与丧事习惯性联系。有哀伤与不幸感觉。
⑤ 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色彩,表示爱情纯洁与坚贞。
九 黑色功能
① 从理论上看,黑色即无光,是无色之色,在生活中,只要光照弱或物体反射光能力弱,都会呈现出相对黑色面貌。
② 无光对人们心理影响可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消极类,例如,漆黑之夜或漆黑的地方,人们会有失去方向,失去办法,阴 森,恐怖,烦恼,忧伤,消极,沉睡,悲痛,甚至死亡的印象。其次,是积极类,黑色使人得到休息,安静,沉思,坚持,准备,考虑,显得严肃,庄严,坚毅。
③ 在两类之间,黑色还有捉摸不定, 阴谋,耐脏,掩盖,污染印象。
④ 黑色不太可能引起食欲,也不会产生明快,清新,卫生的印象,但是,黑色与其他色彩组合时,属于极好的衬托色,可以充分显示他色的光感与色感,黑色组合,光感最强,最朴实最分明。
十 灰色功能
① 灰色原意是灰尘的色,从光学上看,它属于白与黑之间,属于中等明度,无彩度或低彩度的色彩。
② 从生理上看,它对眼睛刺激适中,既不眩目,也不暗淡,属于视觉最不容易感到疲劳色。因此,视觉以及心理对它反应平淡,乏味,休息,抑制,枯燥,单调,没有兴趣甚至沉闷,寂寞,颓废。
③ 在生活中,灰色与含灰色数量极大,变化极丰富,很多美好的鲜艳色彩,因为有了灰,就显很脏了,旧了,不卫生,衰败,枯萎,不动人表现出灰色的消极面。
④ 灰色是复杂的色,漂亮的灰色常常要优质的原料,精心配制才能生产出来,往往又要有较高文化知识与审美能力的人才乐于欣赏。因此,灰色有时能给人以高雅精致,含蓄,耐人寻问的印象。
十一 光泽色的功能
① 光泽色是质地坚实,表层光滑,反光能力很强的物体。主要指金,银,铜,铬塑料,有机玻璃,以及彩色玻璃的色。
② 这些色光反应敏锐,在恰当角度时,会感到亮度很高;换一个角度,又会感到亮度很低。
③ 其中,金,银,属于金属的色,容易给人以辉煌,高级,珍贵,华丽,活跃的印象。
④ 塑料,有机玻璃,电化铝等是近代工业技术的产物,容易给人以时髦,讲究,有现代感的印象。
⑤ 光泽色属于装饰功能与适用功能都特别强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