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知识
注意细节
决定一个设计作品的质量的往往是它的细节,例如字体的选择,图形的构造,颜色的差异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 (nuance) 在体现作品整体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无论一个设计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便会失去魅力。另外,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注意这些细节和它们的影响,就可能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灵感和方向。
变化与替换
从一开始学设计时,老师就不断地强调变化 (variation) 的重要性。做一项作业时,我们从来不会去专门寻找它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试着把自己的各种想法整理出来,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从中再探索,不断地让一个想法把自己带到另一个想法。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成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取代的。 今天老师提到 variation (变化) 和 alternative (替换) 的区别,我觉得挺重要的。变化是寻找同一种表达方式的各种表现方法,而替换则是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如果一个想法总是做不好,也许该寻找一个替换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想法的话,便应该看看它都可以有什么变化的表现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设计方案。变化和替换的界限往往不很清楚,但是如果有个大的概念的话,还是会有些帮助的。
多领域的修养
我觉得学设计与做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领域。我们的作业题目曾经包括污染,城市变化,爵士乐宣传,未来建筑的趋势,水的问题等等。通常都是让我们自己在题目里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做出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要想表达好自己的观点,必须先搜集很多的相关资料,对题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完成品可以是抽象的表现,但是想法必须是有形的,有根据的。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在电脑上做出漂亮的东西,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学设计的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到处寻找资料,研究以及消化它们,然后再试着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想表达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某个问题时,是不可能有效地表达它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纸一张,因为它没有清楚的内容。通过最近这几个学期,我的研究能力提高了,也重新认识了设计的含义。
计算机不是你唯一的工具
你知道设计师最好的朋友是谁吗?是照相机和复印机。它们是做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与玩具。图库的图像毕竟有限。最怕的就是由于图库里没有完全合适的图像,所以只好妥协一张一般的,这样本来很好的想法也就无法发挥到最隹。只要有机会,最好都用自己拍摄的图像。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娱乐呢。那复印机呢?太多人低估它的价值了。死死板板地复印文件只是复印机的最基本功能。我们可以复印平面的东西,立体的东西,拼凑的东西。可以放大,缩小。可以重叠反复地在同一张纸上印。可以边复印边挪动里面的物件,会得出很多独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喔。复印机里出来的东西通常都有一种它特殊的质量,利用好了,可以使设计作品增添光彩。电脑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了。但是你稍不留意,它可能就会变成坏朋友。我们太依赖电脑了。有时候连想都不想就会按键做个效果,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但是这些自动化的功能经常会让我们错过一些探索的机会,也常得出被科技所驱使而缺乏特性的作品。电脑不应该是答案,它与照相机,复印机同样的只是一个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省掉很多麻烦,做出别的工具做不出来的效果,但是电脑做出来的东西未必就都是好的。打开photoshop的工具选单前,一定要想一想,这是我唯一的选择吗?
花哨的东西要少
那天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偶像歌手在台上唱歌,一会儿朝下面招手,一会儿跑来跑去,歌词空闲的地方还忙着跟大家打招呼,一点也没有认真唱歌。突然觉得他和实力歌手的区别就跟一个自以为是设计师的人与专业设计师一样。前者只注意着表现自己,而后者却是在专心表达某些事物。有时候,把一个普通的东西,例如地铁时间表,或者杂志文章分页,设计的太漂亮,太突出,太与众不同反而会失去它的基本功能。那些多余的花哨的东西影响人们去读真正的内容,就跟我从来都记不住偶像歌曲一样。
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
有一次,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让我一下子对设计明白了很多。他指出我当时做的东西是受图像驱使 (image driven),而不是思想驱使 (idea driven) 的。那时我很喜欢在photoshop里隋便拼凑一些图像,自己觉得看起来很酷,以为加上个标题就成了一个作品。但是老师看了说这些只是一些拼凑的图像,你并没有给它们输入任何意义,所以对别人也不会有意义。要想超越这个层次,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图像应该服从与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独立的装饰品。
文字排列的设计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文字排列的设计 (typography) 应该像玻璃一样透明。它应该正确地反映文字的个性与特征,但是同时应该透明得可以让人看穿。如果字体或文字的形状本身所说的,比文字中所要表达的还多还强烈的话,这种设计选择就等於自己把自己锁起来了。
招贴应有的活力
关于招贴,基本上,招贴(海报)有两种类型,1) 资料提供 (informative),2) 说服引导 (persuasive)。资料提供式招贴协助观众获得必要的知识。最好用独特的方式,比如利用图像或比喻来让招贴里的资料易懂易记。说服引导式招贴则是诱导观众在某事物上的观念倾向。也可利用资料提供来达到这个目的。招贴是个独特的东西,它给你非常大的面积与空间来发挥,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利用这一优势,还按照设计书皮的思路来设计招贴,这样的完成品最后看上去只会像一张放大了的书皮,失去了招贴应有的活力。一般来讲,招贴有三个可读入的层次。远距离时,它应该有一定的特征把你吸引过来,中距离时,你应该能够了解这张招贴是关于什么的,非常近距离时,则应该可以读到其他的细节。招贴有它自己独特的使命,把握好的话,
发挥是无限的。
创意“三到”
一提"三到",马上有人会想起做学问常说的"口到、心到、手到"。
人。"跟我讲'三到'?没办法,谁让我们赶上了一个沸腾的甚嚣尘上的浮华时代呢。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广告创意"三到"者,"到点、到位、到底"是也。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从一间4A公司的CD那里。据说这"三到"是评判创意优劣的一个尺度。记得他还举了一个电力公司的案例。为了鼓励夏季多用电,有三种做法,可以说多用多少多少度电,费用嘛打七折。这叫"到点"。也可以说一天多支出一根冰棍的钱,你能享受整个凉爽的夏季。这就叫"到位"。还可以说:你是贪图冰棍一时的凉快,还是希望享受整个夏季的凉爽呢?这才是"到底"。
例子浅显易懂,当时听明白了两点:
1、 到点、到位、到底是一个递进关系。
2、 广告有两种:自说自话、与消费者沟通。这是两码事。
但是,到底怎么才是到点、到位、到底呢?总不能每一个个案都要靠经验去感觉去拿捏吧?
几年创意做下来,边做边琢磨,边琢磨边做,似乎也许好象大概仿佛悟出了一点道道。
所谓"到点",是完成了从广告策略到创意策略的过渡。而广告策略的核心是什么?对,是诉求点,它保证了做对的事情。广告本来就是"有偿的信息传播",你自己都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什么,广告费打了水漂也不算冤。在这个"层次"上,常犯的毛病就是"图解策略", 或者叫"裸露策略"。记得有一个蛮知名的牙膏品牌,广告展现了使用该产品的各色人等,然后赤裸裸地旁白:"看!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消费者!"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消费者做何反应,反正当时我是起了一小片鸡皮疙瘩。
到点:广告策略(诉求点)→创意策略
再说"到位"。经常听到某某创意做得很好,很"到位"这样的说法,它实际是指打通了创意策略和创意表现的脉络。问题来了,那么什么是创意策略呢?创意策略就是创意路向。创意的方式方法尽管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是创意总是由具体的创意人员来做的,必然的因人而异,随代理公司风格的不同而不同。毕竟,创意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它不可能从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因此,所有客户都希望看到让他们惊讶称奇的精彩创意,同时也对创意产出的偶然性相当无奈。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一批电视广告,象南方黑芝麻糊(大舌头篇)、太阳神(架桥篇)、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丽珠得乐(男人也需要关怀)等等,就是精彩之后难以为继的一个典型。我们自己也有类似的案例,圣泉黑啤。
到位:创意策略(创意路向)→创意表现
说到"到底"了。单纯的到点和单纯的到位,都不足以呈现创意的威力。创意是干什么的?不是艺术创作,也不是自娱自乐,创意是创造品牌的,而品牌是为了更好的销售的,所以,创意归根结底是为了销售的。所以,我们要将创意进行"到底"。其实,说到底,品牌没什么秘密可言,品牌就两个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现在讲到Marlboro,都知道西部牛仔形象,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西部牛仔形象在美国已经被用滥了,就象中国的长城、熊猫、黄山等等一样一样。但是只有Marlboro坚持下来了。同样的例子还有Budweiser的蚂蚁,Absolute Vodka的酒瓶。说了半天,那到底什么是"到底"?第一步完成从广告策略到创意策略的过渡,第二步藉由可延展、可持续的创意概念,实现从创意策略到创意表现的直通。现成的例子有"吗丁啉"。
到底;广告策略 →创意策略→ 创意表现
藉由可延展、可持续的创意概念
有一种说法,战争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为战争能检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整体生产力水平。波音、三菱最早就是生产轰炸机、战斗机的,而可口可乐是由美国大兵带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去的,当然还有玛丽莲梦露代表的好莱坞。如果这种说法是成立的话,那么,拥有国际性品牌的多寡,同样能衡量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的品牌时代就要来临了吗?至少,WTO的大门一打开,山雨欲来风满楼,渔阳鼙鼓动地来。我们确实要、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