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诱惑的浪子
“我喜欢画画”——1936年,吴冠中17岁,说出这句话时他还就读于工业学校电机科。在朱德群的建议下,这位少年转而改考杭州艺专,当时看来也许像一时冲动,然而他却用七十余年,将这“喜欢”演绎成了“热爱”。
“我最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的悲伤,然而悲伤竟挽回不了被美诱惑的儿子,一向听话而且功课优良的儿子突然变成了浪子。”
经历过抗战、文革、留学、归来,在讲台上执过教,也在农村做过“粪框画家”。管他命途多舛与否,吴冠中的画艺生涯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
唯一踟蹰的时期,是他到达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时。他早年师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接受中国式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熏陶,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
画他个百无禁忌
从吴冠中的作品演进中,可以看到中西两种艺术的正面交锋、互相妥协,以及最终的融合。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让本如水火的二者,成为了他运用自如的左右手。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节选
他习得多样的作画手法,却痛恨画意被手法局限。生前为绘画比赛做评委时,他也将模仿自己风格的参赛作品统统淘汰,批一句“自家真情,无效东施”。
看吴冠中的画,不必费力去拆解他的技巧,只需从画中去看他追求,观其成败得失,共尝其苦乐。若能从他画中看出冷暖苦甜,吴老定会倍感慰藉。
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的一句“笔墨等于零”招来了诸多非议,有人抨击他轻视国画、背弃传统,然而吴老想说的实为“象在形之先”,一幅画如果脱离了形,是毫无价值的。他说这是艺术的本质,但多数人在画中恰恰看到的只有笔墨。
“据说人在死后的旅程中必将跨越一条河流,口渴了,喝一口河水,生前之事便统统忘光,不再有留恋与遗憾,这便是遗忘之河。我试着跨过这河流,最后不意落下几个彩点,还是留下了记忆。”
——吴冠中
吴老的那块五合板画桌,为了便于观察整体画面构图,高不及腰,画画需要俯身。
他就以这样谦卑的姿态,留下了他无形的山河。
楼主语: 在20世纪向21世纪文化转型的关键点上,在探索造型艺术自身诗学与意境的道路上,吴冠中创造性地贡献出一种以融合中西为鲜明特色的“吴体”。这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以其在艺术实践和学术主张中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一座令人仰止的艺术高峰。 +微信 FYDSJ8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