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中国的建筑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膨胀,呈现出跳跃式的革命,海外建筑设计的输入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5年来由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海般地涌入中国。为了总结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输入建筑现象,同济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香港学者薛求理博士的新著 《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在2006年12月25日举行研讨会,就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问题展开讨论。
郑时龄院士以上海的实例说明了部分外国建筑师迎合业主心态的商业行为。郑院士谈到最近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竞赛,业主一心想让中国建筑师发挥,但最后本地建筑师做的不理想,只好请外国建筑师来设计。项秉仁教授长期在美国和香港工作,目前在上海开设事务所,项教授认为,就建筑教育而言,我国建筑学基本功的训练,高于外国院校。如果说世界一流的建筑师在外国,二流、三流的则中国很多。 最近,同济和东京大学联合设计,我们的水平好像还高过日本的学生。现在的差距在体制和决策人的素质。同样的设计,蓝眼睛高鼻子来解释,可能更有说服力。《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教授认为,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外国建筑师所做的都是高端的项目,而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都是中国建筑师在做,中国建筑水平的提高,只有靠中国建筑师自己。 上海的“一城九镇”是中国人主动要求做的,而非外国人逼迫的结果。《时代建筑》最近报道了广州时代玫瑰园里库哈斯设计的住宅顶层博物馆,这个特别的项目,业主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马卫东博士受教于同济大学和东京大学,是安藤忠雄的弟子,目前在上海开设设计和出版公司。马博士2003在为日本 A+U 杂志编中国建筑专辑“百花齐放”时,是以外国建筑师为主的;而最近在编新专辑时,则只以质量论入选,不再拘泥于中国外国。在这些高质量的作品中,中国建筑师占了很大篇幅。而日本东京的开发商甚至直接要求马博士在上海物色中国的室内设计师,为东京的大楼作设计。梅青博士曾历时七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她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刻意找来的外来文化,如洛阳白马驮来的白马寺,比较容易接受。当西方以武力和强权输入建筑和文化时,就会发生冲突。在近代,美国建筑师Henry Murphy 的建筑刻意用了中国的地方词汇,以使得中国本土人民比较容易接受。梅博士在香港遇见一些外国来的老师,他们对中国有很翔实的了解。海外建筑师有用了现代的语汇,也有中国民族的东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越是民族的,越能在地球上站得住脚。《时代建筑》副主编彭怒教授觉得,薛博士的两本近著,英文版 《建造革命》和这本 《全球化冲击》,都是基础性的研究,为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作记录,留给后人。彭教授与薛博士合作进行日本建筑师在上海活动的研究 (文见《时代建筑》2006年第6期),将问题的焦点引到了“现代化”认识和都市问题,全球化下的都市现象更加复杂。《时代建筑》编辑张晓春博士则希望中国人做的建筑,要更多体现中国人的特色。
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觉得,目前对我们建筑设计好与坏的评判,常常以“像不像外国人的设计”为标准,甚为悲哀。在欧洲的18、19世纪,曾有“异国情调”的思潮。 在我们的“一城九镇”或其它工程里,外国人过去的东西,也成了我们的宝贝。说到“中国”,“中国”的定义在哪里,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差距可能有几十年。薛博士的书对上海着墨甚多,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上海是个很特殊的地方,最近的“青浦实验”就很有意思。研讨会主持人卢永毅教授长期任教外国建筑史课程,她认为,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有个文本,而中国现代这一块则阙如。薛求理的书是这一段建筑实践的 map,对这段刚过去和还在持续的历史进行梳理。阻挡海外来的建筑设计,几乎不可能,我们要思考这些建筑在技术上和设计上的影响。先进的技术,普世皆适,是没有争议的;最后剩下的是“文化身份”的讨论,则还要思考下去。
《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一书作者薛求理博士介绍了该书的铺排。该书是作者《建造革命》 (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的继续。研究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表现和影响,以1980-1990,1991-2000 和21世纪 三个历史时期为纵向主轴,在每一时期,谈论社会和技术的横向影响、代表性建筑/城市设计作品和建筑师, 以及这些建筑对中国本土的贡献和作用。 该书附录包括几项专题案例分析, 中国输入海外建筑大事记,日本、美国、欧洲在华设计作品项目录等。薛博士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海外来的建筑设计数量还会在中国大地持续增加,人们会越来越习以为常。数量虽增,其受到的关注和影响力却在下降。 在世界日益走向一体化地球村的世纪,地理和国界的壁垒会打破,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关注建筑的“输入”或“输出”,“海外”或“海内”,而只注重建筑的质与量,好与坏,高级与低级,这个或那个建筑师的个人或公司,而他们的国家背景统统不再重要。 这一点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海外评价
“全球化对各国建筑师来说就像是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这本极品著作恰似双刃剑:对于中国建筑师,这本书价值无量,它帮助中国建筑师国际化,寻求分享全球市场;对于外国建筑师和他们的公司,此书则似不可多得的导航仪,协助他们穿透中国市场。”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杨经文 博士 (Ken Yeang, 马来西亚)
“薛求理博士的上一本书《建造革命:1980年来的中国建筑》描绘了一幅文革后中国建筑重生的深刻图景。本书在上一本书令人信服的研究基础上,拓宽题材, 着眼外国建筑师此阶段在中国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和冲击。本书提供了准确的历史纪录,对那些欲参与全球化建筑经济活动的公司来说本书又给出了权威性的观点。”
澳大利亚 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筑和设计学院副院长 李谢特教授 (Leigh Shutter)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在正反两方面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缺少一本专书,对这个有趣的课题做批判性的研究。 薛博士的新书以它丰富的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视角填补了这个空白点。”
美国 夏威夷大学 建筑学院教授 缪朴 博士 (Pu Mia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