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作品入选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的唯一中国作家
他79岁高龄,一生传奇却安于“无名度”
他的文字让我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用汉语写作的尊严
这位长期不在我们视线中的文学大家的归来,注定会引发一场文化的“惊艳”
不管你有无准备,2006年的读书界将迎来“木心年”
如果没有陈丹青、阿城、陈村等人的极力推崇,也许在内地,知道木心的人不会太多。
1月7日,在国展召开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著名的”陈丹青开讲“无名”的木心,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以至于陈丹青刚一开口,挤着站在简陋的发布会现场后的人们,纷纷要求陈丹青使用两支麦克风,以便听得更清楚一些。
然而,当陈丹青问道,在这几天之前,在场的人中,有谁读过这个被他尊称为“吾师”的前辈的作品时,只有寥寥的一两只手举了起来。
这种情形是在记者的预料之中的。在发布会前,记者曾问过不少出版业内人士,知道木心是谁的属于极少数。但在网上遍搜关于木心的资料时,记者惊讶地发现,但凡读过木心文章的人,都无一例外连声叫好,以至于网上关于木心的文字都是一边倒的赞誉之辞。特别是陈村写的《关于木心》,文中流露的对于木心的崇拜景仰之情绝不亚于时下的追星族之于偶像。他说:“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至于业余爱好写作的文友更知道得无边无际,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陈村自称是在《上海文学》杂志邂逅木心文章的。有一期杂志曾登出一个陈子善主持的关于上海的栏目,其中收集了各名家发表的旧文字。当读到木心写的《上海赋·只认衣衫不认人》时,陈村说他“一读之下,立刻晕眩昏迷”。从此,在网上疯狂地搜索“木心”,并满怀着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安,将辗转收集到的木心的一些作品贴到了网上。“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所以,其实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问世之前,一个由“超级粉丝”从文章中整理出来的“江湖奇人木心先生语录”早已在网上流传开了。
此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是在陈丹青的努力下问世的。陈丹青说,如果下半生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推广木心。他说他为此甚至耍了个“阳谋”,即回国后,出了几本书,通过自己出书,“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木心的作品此前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内地引进出版呢?陈丹青说,多半因为字体。不过,该书在内地出简体版,还是得到了木心的首肯。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数是木心20多年前写的,也就是写于他50到60岁的年龄段。陈丹青评价木心是一个非常非常耐心的人,“你见过一个作者,写好了书,20多年不出版的吗?”他说,木心是在57岁左右才重新写作的,此前,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文字在“文革”中几乎全部散失了。
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的说法。他说自己在20多年前,“无知地接近他,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他一直在读我。”一身黑衣的他站在木心的巨幅照片旁,身后,他的“尊师”坐在雪后的公园长椅上,身穿黑色大衣,手执长柄雨伞,微笑地看着他。在讲述木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过程中,陈丹青几次声称要提醒自己尽量保持克制。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自1982年起他便长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
|